8月10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市科委農村發展中心和市屬5郊區縣有關領導及專家來到北京房山區東村林地食用菌示范基地,現場觀摩并推廣山區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
該食用菌基地位于北京西南部深山區,距市區150公里,群山環繞,海拔在800—1200米之間,素有北京的“小西藏”之稱,年平均溫度9—11攝氏度,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食用菌栽培。2007年當地關閉小煤礦后,為尋求發展替代產業,由北京市科委、市農委及區各級政府牽線搭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劉宇等專家與基地建立了長期聯系,通過現場技術咨詢服務及技術培訓,利用當地的林地生態環境,試種了50畝食用菌并取得成功。目前,示范面積達到1000余畝,主要栽培品種有香菇、平菇、雞腿菇、木耳等大宗菇種,并結合觀光旅游采摘種植了白靈菇、杏鮑菇、灰樹花等珍稀菇種,栽培種類達20余種,年平均畝產值達3萬元,為北京山區食用菌產業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該食用菌基地位于北京西南部深山區,距市區150公里,群山環繞,海拔在800—1200米之間,素有北京的“小西藏”之稱,年平均溫度9—11攝氏度,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食用菌栽培。2007年當地關閉小煤礦后,為尋求發展替代產業,由北京市科委、市農委及區各級政府牽線搭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劉宇等專家與基地建立了長期聯系,通過現場技術咨詢服務及技術培訓,利用當地的林地生態環境,試種了50畝食用菌并取得成功。目前,示范面積達到1000余畝,主要栽培品種有香菇、平菇、雞腿菇、木耳等大宗菇種,并結合觀光旅游采摘種植了白靈菇、杏鮑菇、灰樹花等珍稀菇種,栽培種類達20余種,年平均畝產值達3萬元,為北京山區食用菌產業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