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今年2月的一篇報道《石灰水泡秸稈“打包”種出蘑菇 合肥一農民這項技術讓100斤秸稈不用粉碎可種100斤菇》,介紹了合肥農村老漢丁倫保用稻草變蘑菇的“魔法”,在國內同行中引起震動。合肥農民丁倫保的這項新技術,也引起了中央七套一欄目組的關注,近日專程前來拍攝了專題片。
“蘑菇大王”琢磨出新技術
從事食用菌栽培近30年的丁倫保,現在是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從2005年開始,他就在專家的指導下潛心研究秸稈立體栽培技術,“合肥每年有大量被焚燒掉的秸稈,看著都心疼。”他一直認為秸稈是栽培食用菌的最好原料,而且種過菇子的菌渣還可作有機肥。上個月,他的這項長稻草立體栽培食用菌高產新技術已通過成果鑒定。
肥西縣農委一負責人介紹,丁倫保的這項技術已在當地多個鄉鎮試行,測試證明,“一斤草能產一斤菇。既能充分利用我們當地的秸稈資源,又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老人、孩子都能操作,是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2005—2009年肥西縣花崗鎮、柿樹鄉、山南鎮、小廟鎮、三河鎮等7個鄉鎮推廣應用,帶動2000多戶農民生產,消化秸稈3萬噸。
遼寧盛邀“點草高人”
“今年剛過完春節,我就應邀參加了遼寧省鞍山市‘蘑菇第一縣’的招商大會。”丁倫保告訴記者,“他們看到我的這項新技術通過成果鑒定,很感興趣。”
食用菌是高效農業,也是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總投資2300元左右,可產鮮菇按最低6000斤算,平均每斤2元,收入就是12000元,除去投資2300元和其他開支600元,純利潤9100元。”
“蘑菇大王”琢磨出新技術
從事食用菌栽培近30年的丁倫保,現在是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從2005年開始,他就在專家的指導下潛心研究秸稈立體栽培技術,“合肥每年有大量被焚燒掉的秸稈,看著都心疼。”他一直認為秸稈是栽培食用菌的最好原料,而且種過菇子的菌渣還可作有機肥。上個月,他的這項長稻草立體栽培食用菌高產新技術已通過成果鑒定。
肥西縣農委一負責人介紹,丁倫保的這項技術已在當地多個鄉鎮試行,測試證明,“一斤草能產一斤菇。既能充分利用我們當地的秸稈資源,又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老人、孩子都能操作,是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2005—2009年肥西縣花崗鎮、柿樹鄉、山南鎮、小廟鎮、三河鎮等7個鄉鎮推廣應用,帶動2000多戶農民生產,消化秸稈3萬噸。
遼寧盛邀“點草高人”
“今年剛過完春節,我就應邀參加了遼寧省鞍山市‘蘑菇第一縣’的招商大會。”丁倫保告訴記者,“他們看到我的這項新技術通過成果鑒定,很感興趣。”
食用菌是高效農業,也是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總投資2300元左右,可產鮮菇按最低6000斤算,平均每斤2元,收入就是12000元,除去投資2300元和其他開支600元,純利潤9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