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為推進遵義市匯川區天麻產業高質量發展,規范選地、培材、種植等生產全過程,穩定天麻產量和品質,在毛石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貴州肆豐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天麻竹蓀團隊“天麻熟生混合料栽培技術”,采用林下缽式集約化栽培模式,在毛石鎮示范種植700余畝。8月20日,為總結示范種植效果,謀劃下步計劃,毛石鎮黨委政府邀請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遵義市農業農村局、遵義市農業科學院、匯川區農業農村局、匯川區林業局、毛石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等相關專家領導赴毛石鎮示范種植點進行現場測產和謀劃下步天麻產業發展計劃座談交流會。
專家組隨機抽取3個樣方,測定每個樣方產量,計算加權平均值,測產結果顯示每平方米平均產量12.9公斤,每缽平均產量1.4公斤,每畝平均產量513.8公斤(按40平方米/畝計算);其中200克以上箭麻占比41.9%,100~200克箭麻占比35.1%。專家組一致認為,貴州肆豐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示范種植天麻的產量高,一級麻比例高,可以在匯川區推廣。
“按公司訂單價44元/公斤計,每平方米產值567.6元,每缽產值61.6元,每畝產值22.6萬元,每缽的成本為30元,每缽凈利潤31.6元,投入產出比超過1:1,天麻產業是一個富民的好產業”公司董事長吳長江表示,現在公司已帶動5名示范戶種植天麻,公司和示范戶計劃2026年種植2000畝天麻。
“在肆豐嶺公司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通過我對新型天麻栽培技術的學習了解,科技化種植天麻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增收比例可翻幾番,而且極大地降低了病蟲害的風險,讓我們可以在自家一貫閑置的林地里掏出金疙瘩。我依托肆豐嶺公司給我提供優質種子和技術指導,在自家林地也種了約60畝,采收后公司負責給我回收”。種植戶趙應林說。
“天麻栽培技術已由一代‘段木生料栽培技術’發展到二代‘菌棒熟料栽培技術’和一二代相結合的‘熟生混合料栽培技術’,二代技術白麻接上菌的時間可縮短至10天,栽培周期可縮短至4個月,菌材轉化率可由不足20%提升到100%。”省農科院品資所副研究員、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天麻竹蓀團隊核心成員黃萬兵說,一代技術蜜環菌菌材培育技術要求高,麻農難掌握,生產中60%以上的失敗在于蜜環菌菌材沒有培育好,應該被淘汰;二代技術實現蜜環菌菌材工廠化培育,質量有保障,降低了技術要求,適宜設施化周年生產;一二代相結合既降低了技術要求,又保證了產量,應該是未來幾年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和林下集約化栽培的主流。
“天麻具有鎮靜、鎮痛、降血壓、阹風濕和益智的功能,適宜的人群廣,是典型的大健康產品;天麻已列入國家衛健委藥食同源目錄,天麻食用市場逐步擴大,匯川區可以毛石天麻種植基地為示范點,召開現場觀摩培訓會,快速培養一批天麻種植能人和大戶,再由公司和能人大戶去帶動廣大農戶發展天麻產業;我們團隊將根據匯川區及遵義市的需要,全面做好天麻產業科技服務工作?!笔∈秤镁a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省農科院生物技術所副所長、研究員、省體系天麻竹蓀團隊領銜人、省菌物學會理事長朱國勝說,做好鮮天麻的周年生產及銷售工作,形成一產核心競爭力;做好品牌嫁接和渠道嫁接,把天麻產業和本區域的白酒、辣椒等優勢食品產業結合或引進品牌和渠道較好的大健康產業企業,并和面、米粉等日常食品結合,將天麻產業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實現一二產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