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食用菌生產模式是:
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模式
目前,房山區已建成長壽保健金針菇、格瑞拓普白靈菇、荃珍隆杏鮑菇、英良蟹味菇四家工廠化生產廠和廟耳崗菌袋生產廠。工廠化食用菌年產量達1萬噸,帶動全區1000多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生產,戶均增收萬元以上。
巷道食用菌生產模式
結合山區煤礦關閉產業轉型,在大安山、史家營、南窖、周口店等鄉鎮,利用廢舊巷道進行食用菌生產,為山區煤礦關閉產業轉型提供新的渠道,形成新的勞動力就業基地,目前,我區擁有60余條巷道食用菌生產設施,總栽培面積達12萬平方米,帶動農戶200戶,實現了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林地食用菌生產模式
結合觀光采摘,在蒲洼、十渡等山區鄉鎮,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山區冷涼氣候,大力發展林下冷涼原生態食用菌種植,建立了示范區1300畝。平原地區利用京石高速兩側綠化帶及小清河流域果林,在琉璃河、長陽、良鄉等鄉鎮,發展了以香菇、平菇、白靈菇、雞腿菇為主的林下食用菌,示范面積1800畝。帶動1000多農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
食用菌廢料循環利用模式
結合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將食用菌生產產生的大量廢棄菌棒及廢料進行循環利用。
⑴利用廢舊菌棒制作種植佛甲草的基質,用于城市屋頂綠化,減少建筑物頂層的裸露。目前,已在青龍湖廟耳崗建成佛甲草生產基地;
⑵利用廢棄菌袋為主要原料制作有機肥料,用于蔬菜等作物栽培,實現生產良性循環,現已在城關八十畝地建成一座食用菌菌肥廠,年產有機肥1.5萬噸;
⑶結合農村新能源建設,利用廢舊菌棒進行生物質氣化,實現良性循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野山菌保護生產模式
結合種質資源保護,在蒲洼、大安山、河北、史家營、佛子莊等鄉鎮,建立了5萬畝的野山菌保護區,保護種類有牛桿菌等10多個品種。六是規模設施基地示范模式。新發展張坊鎮南白岱村、大石窩鎮南河村、城關田各莊、琉璃河鎮石村、長陽夏場、青龍湖廟耳崗等近300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