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加快“云菌”產業的發展步伐,隨著市場的打開,“云菌”品牌效應逐步形成。野生菌種在人工培植方面發展迅速,羊肚菌成為菌農增產增收的新支撐。
規模化發展方面,涉農企業、種植大戶、農產品加工企業看好羊肚菌發展前景,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羊肚菌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羊肚菌作為目前可人工培植的極少數高收益菌種之一,備受追捧。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羊肚菌需求量近10萬噸,2016年云南全省人工栽培羊肚菌面積僅4000余畝。
“云南地理區位特殊,生態環境優越,是菌類植物生長的天堂,同時也是優質野生羊肚菌的主要產區。但云南在羊肚菌種植和推廣方面還很滯后,目前按畝產150公斤鮮菇計算,在技術成熟穩定的情況下年產量也僅600噸,與巨大的市場需求量比較實在相差甚遠。”
在經濟學者王彬看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云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羊肚菌產業發展的突出優勢。
發展初級階段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的藥食兩用真菌,分布地域廣泛,共有30余個品種,生長于海拔1500-3000米的高海拔地區,每年8月開始育種,11月栽種,次年3月底采摘。
因為其菌種制作難度大,出菇能力很難控制和甄別;生長環境要求嚴苛,土壤、濕度、溫度難以把控。出菇時的土壤溫度不能超過13攝氏度,空氣溫度不能超過25攝氏度等技術性原因,導致大面積培植風險極高,給羊肚菌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帶了阻礙。
“2015年我們合作社開始嘗試種植羊肚菌,首次5畝實驗種植,最后僅收獲4株成品”
嵩明縣創拓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衛表示,羊肚菌種植不僅需要育種技術成熟,對土地的酸堿程度、溫度及周邊生態環境的要求都極高。他們合作社第一年初種基本以失敗告終,但論證了嵩明地區對于羊肚菌種植的可能性,為第二年的豐收奠定了基礎。
“目前,云南的羊肚菌種植還存在諸多問題。在高收益驅動下,人工栽培面積快速增加,規模發展快,但大多數從業者所使用育種及種植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單位面積產量低。”
對于云南羊肚菌的產業發展王彬認為,當下正值發展起步的初級階段,也正是規劃發展和標準化制訂的最佳時機。
融合發展產業鏈
云南野生食用菌培植發展,目前仍處于大資源、小產業的狀態,“云菌”雖然具有相對其他農產品較高的附加值,但發展中還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研究和推廣力度不足、產品加工工藝落后、質量標準不健全、市場認可度低、目標市場集中度高、風險大,消費增長速度慢等問題。
為促進產業發展,2014年云南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一系列促進云菌產業發展政策措施。
“推進野生食用菌培植產業持續發展壯大,關鍵是高附加值菌種要起到產業帶動和帶頭作用,以科學開發利用為基礎,加速產業鏈的培育形成。”王彬稱,云南羊肚菌產業的發展,重點要推進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條,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升精深菌種的培植技術和加工水平,加強產業鏈上游企業和下游合作社、農戶的相互協作,促進相關產業相互融合,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脫貧致富新突破
2016年嵩明縣創拓種植專業合作社在上年實驗失敗的基礎上,改進培植技術,加強田間管理,播種的25畝羊肚菌取得大豐收,平均每畝培植鮮菇150公斤,實現每畝近3萬元的產值。
“目前我們合作社種植戶已經發展到5戶,眼下是育種的時節,今年已經定下60畝以上的種植計劃。”
在談及羊肚菌產業發展前景時馬衛表示,今年將在去年種植25畝的基礎上至少再增加一倍種植量,因為羊肚菌種植不能使用農藥和化肥,而且種植季節與其他作物錯開,正好形成農閑時節對土地和人力資源的優化利用,是脫貧致富的新突破。
據馬衛透露,因為上游深加工企業的缺失,他們的羊肚菌主要依靠網絡銷售途徑,最大消費量是北上廣深地區,根據品質不同價格有些微區別,平均260元人民幣每公斤。因為羊肚菌非常嬌氣,今年4月采摘時,他們菌場里參觀的人太多導致了后期部分減產,否則種植產量還可以提升10%以上。
因為嵩明是首次試種成功,馬衛希望接下來政府能出臺相關產業扶持政策,能加大推廣力度,真正實現羊肚菌在嵩明的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希望在種植技術方面能得到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