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李紹雄 曾文秀)荔枝樹下,紅褐色的菌菇點綴其中,飽滿的菇傘在斑駁樹影中泛著油潤的光澤;荔枝林內,灌溉水管遍布四周,培育“菌床”阡陌有序;工作棚內,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菌香交織的氣息,工人們正在忙碌挑選個頭大、未開傘的紅松茸……
在增城區荔城街慶豐村馬屋社的荔枝林里,這片近20畝的荔枝紅松茸是增城首次大規模種植“中科1號紅松茸”并種植成功的示范基地,其以技術含量高、單位產量高、營養價值高、銷售價格高的特點,為增城果農破局荔枝種植“靠天吃飯”、產業結構單一的困境,為增城鄉村振興提供創新樣本。
科技賦能:四維立體種植激活荔枝林
走進這片荔枝林,增城四季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馬健球正帶著工人們采收紅松茸。掀開覆蓋著枯枝落葉的菌床,直徑超過8厘米的一級松茸成簇生長。"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的采摘期,畝產突破4500斤,比首年種植產量提升12.5%。"馬健球介紹,這些標價80元/斤的一級優質紅松茸,已銷至北京、深圳等高端市場。
"通過荔枝四維立體種植模式,使荔枝林構建果、藥、菇、蜜四種產品并舉的多元產業鏈。"廣州華立學院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研究院院長李向林侃侃而談,該技術通過矮化換頭嫁接技術將老舊低品質的荔枝樹升級提質改造為高品質的仙進奉荔枝樹,并在荔枝樹干上培育名貴中藥材鐵皮石斛,在荔枝樹下種植高品質食用菌“中科1號紅松茸”,同時,在荔枝林中養殖蜜蜂采收荔枝蜜。這一綜合種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荔枝果園的經濟產出率,為果農帶來可觀的收益。
2023年10月下旬,李向林科研團隊采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首席研究員段俊科研團隊研發的"中科1號"品種,并在荔枝林基地研制出獨特的“培養基質”,最終首次大規模種植嘗試就獲得成功。李向林向記者算起循環經濟賬:“修剪下來的枝葉粉碎發酵成菌床基質,紅松茸菌絲將木質素轉化為氮磷鉀天然有機肥,來年這種有機肥反哺荔枝樹,讓荔枝林變成一個‘微生態工廠’。”
“慶豐村地處嶺南百花涌水域,土質非常適合紅松茸生長,這里出產的紅松茸個頭大、口感好、產量高。”正在基地考察的段俊透露,新研發的紅松茸品種、其他名貴菌種也正在這里培育,有望兩三年內培育成功。
政產學研協同:破解農業轉型方程式
時間倒回2023年年初,慶豐村黨總支書記湯曉輝在增江街四豐村考察荔枝樹上種石斛的項目時,認識了李向林,又在和李向林交流的時候,了解到段俊科研團隊的紅松茸項目。彼時增城還沒有任何地方種植紅松茸,湯曉輝敏銳地捕捉到紅松茸的產業潛力。“荔城街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安排慶豐村與廣州華立學院開展結對共建,于是我們主動牽頭廣州華立學院紅松茸種植科研團隊與馬屋村果農實現技術對接。”湯曉輝表示,雙方一拍即合,項目經過論證,立即實施。
慶豐村村委會為項目落地全力提供政策便利,輸水輸電,搭建起完善的配套設施與服務,為項目順利推進保駕護航;李向林帶領科研團隊為基地量身打造智慧管理系統,全自動噴淋裝置精準控制濕度,連灌溉時機都要經李向林團隊“云端會診”。“沒有李院長的‘科學指令’,我們絕不敢擅自澆水。”馬健球笑稱這種嚴謹堪比實驗室管理。
雖然荔枝紅松茸產量高、品質好,但由于是新事物,市場方面還有待打開。從去年12月至今,慶豐村荔枝林種植的紅松茸銷售為20多萬元。這種協同創新種植形式也正在裂變式擴散,荔枝紅松茸種植技術自2024年1月在慶豐村種植成功后,便向增城其他地區推廣種植,比如正果畬族村、石灘塘口村。
加速產業鏈條:小菌菇蘊藏巨大經濟價值
采訪當天的中午,距基地數百米外的農家樂飄出陣陣菌香。馬健球把上午采摘的新鮮紅松茸送至廚房,讓廚師把紅松茸切片,配以農家走地雞作為火鍋食材,用蒜蓉和醬油輔食,鮮香引得食客頻頻舉箸。“紅松茸被譽為‘菇中之王’,營養價值高,口感嫩滑,刺身生吃、清炒爆香、火鍋滾煮等吃法均可,不少人慕名驅車前來品嘗。”馬健球說道。據了解,自荔枝紅松茸上市以來,就成為周邊農家樂的新晉“網紅”食材。嘗鮮正當時,農家樂老板向食客極力推薦荔枝紅松茸,有人下單后馬健球則立刻安排工人現采送貨到店。
隨著荔枝紅松茸的走紅,馬健球計劃在荔枝林開設親子采摘、研學游等新模式。種植紅松茸帶來的產業鏈延伸正在加速,高校農科專業學子組隊來這里深入實踐,探尋紅松茸種植的奧秘與產業發展路徑;為了讓高品質農產品進一步打開市場、走品牌化道路,馬健球在2024年10月成功注冊“慶豐飄香”品牌,推出荔枝紅松茸精裝禮盒,并與廣州華立學院電商團隊合作直播帶貨等。
微雨細篩的荔枝林里,荔枝花蕾含苞待放,樹杈上黑色的自動噴頭與透明的嫁接纏帶閃爍生光,預示著今年的豐收好光景。這片承載著科技創新與鄉土智慧的示范基地,正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的"荔枝賦"。當傳統農耕智慧遇見現代科技,當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碰撞出產業火花,鄉村振興的答卷,就在這一朵朵破土而出的紅松茸中,綻放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