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雙孢菇串起綠色農業產業鏈
新定西·定西日報通訊員 陳逸南 張徐晟
近日,通渭縣怡泉新禾食用菌循環農業產業園內的一間養菌室內,成千上萬個白色的小蘑菇長滿了蓋著黑色泥土“被子”的貨架,20多天,它們經歷了從最底層“秸稈”菌料到菌種發白、菌絲爬滿表層、破土而出的完整過程。產業園目前雙孢菇年產量達512噸,每年“吃”雞糞、秸稈、草炭木等農業廢棄物近5000噸。
秸稈、雞糞、牛糞,放錯了地方是垃圾,放對了地方是資源。一個個小小的雙孢菇,能讓莊稼秸稈和棄置的雞糞、牛糞變垃圾為資源,成為搶手貨。日前,筆者在通渭縣怡泉新禾食用菌循環農業產業園內見證了變廢為寶的奇跡。
“吃”是解決農田廢棄物最簡單的方式,食用菌作為一種大型真菌,具備高效分解并利用木質纖維素類物質的功能,靠“吃”成長。
產業園向周邊農戶收購各類農作物秸稈4800噸,在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將粉碎的廢棄物經過配比、發酵,變成生長蘑菇的菌料,這樣生產出的雙孢菇供不應求,遠銷外地,年產值達512萬元。
“這個產品主要銷往新疆和蘭州,在新疆要賣50塊錢一公斤。”產業園廠長郝振軍說。
這樣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產業園由通渭縣國投公司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的投資合作模式建設,總投資1797.55萬元,占地20畝,有16個車間。向綠色、向科技要效益,產業園在不斷發展。
解決了“吃啥”的問題,還要“吃得好”,養菌室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氧氣都可控。工人們待菌絲爬滿土層后,再進行降溫催蕾,讓菌絲扭結成黃豆大小的小菇蕾,培養出菇。
每批原料出菇完成后,撤出的料渣可以作農機有機肥供農戶使用。產業園年產制作有機肥雙孢菇菌渣2500噸,產值50萬元。
“我家就住在附近,我在這里干了兩三年了,這里工資待遇不錯,一天掙一百塊錢,這里一年四季恒溫溫度,風不吹日不曬,環境非常好,一年四季都可以干。”工人魏娟霞說。
目前,該產業園長期聘用當地群眾24名,年人均實現工資性收入5.4萬元,帶動臨時性務工人員100人次。雙孢菇種植構建了秸稈、基料、雙孢菇、有機肥的現代農業循環模式,串起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下一步,產業園將采取“工廠化+農民輕簡化+產品低成本+大眾菌倉”經營模式,建立企業與農戶長期穩定的聯結模式,讓食用菌種植逐步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