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11月20日訊 據隴南日報報道(本報通訊員 楊金芳 劉建軍)立冬過后,寒意漸濃,犀牛江兩岸五彩斑斕、云霧繚繞,良好的自然環境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走進成縣鐔河鄉建村的食用菌種植大棚里,一股菌香迎面撲來,一排排菌袋整整齊齊,一個個香菇破袋而出、長勢喜人,工人們正拿著籮筐穿梭在菌棒中忙著采摘香菇,演繹著村子的致富“菇”事。
種植大戶馬捷這段時間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要組織人力采摘成熟的香菇,還要組織群眾對采收的香菇進行去雜質、分揀、烘干,確保香菇的品質。“我們村子深居青山、浸潤雨露,香菇肉質緊致、香盈滿口,如果不及時烘干,就會影響到香菇的品質。”他一邊指揮群眾采摘一邊介紹。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鐔河人,馬捷多年來一直在外做生意,看到家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由于缺乏技術和帶頭人,產業發展緩慢,便產生了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想法。
“在陜西親戚處學習了兩年,掌握了制棒、滅菌、制菌、接種、養菌全套技術,有了技術,當地又有種植食用菌的良好環境,發展產業就沒有后顧之憂。”馬捷說。
去年10月,他返回家鄉,流轉土地26畝,建成種植大棚97個,試種羊肚菌獲得成功,收獲羊肚菌干貨600多公斤,收入了40多萬元,增強了他發展產業的決心和信心。
“這些香菇是4月份收了羊肚菌后種的,現在頭茬菇收獲即將結束,預計將產出干香菇2.5噸,產值15萬元左右。這批菌袋還可以收6茬,能夠產8噸左右的干香菇,收入很可觀的。”馬捷說。
發展香菇產業,不但要抓好生產環節,打開銷路同樣重要。高峰期種植基地每天可以產鮮香菇3000多斤,除了少部分在當地市場銷售外,大部分烘干后,供給成都、云南等地的批發商,沒有銷售的后顧之憂。
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周邊群眾務工增收,特別是香菇采摘、分揀讓村子里的老人和婦女都有了務工的機會,常年帶動20多人務工,高峰期達到30多人。“真沒想到,如今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在這里1個月能掙2000多元,既能照顧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我感到很滿足。”村民朱明秀說。
通過集菌棒生產、種植、產品烘干和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不僅讓產業發展的附加值提升,而且帶動了更多群眾增收致富。今后將通過提供菌棒、技術指導等服務,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說起食用菌產業的前景,馬捷充滿信心。
發展一項產業,帶富一方群眾。食用菌產業做強菌菇多元種植、拓寬銷售市場,從而帶動更多群眾發展產業、務工增收,讓產業帶動鄉村發展、富民一方的精彩“菇”事越來越精彩,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