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頭茬花菇的采收季。在臨清市老趙莊鎮姜莊村花菇大棚里,一個個菌菇包整齊地排列在大棚內,一朵朵褐色、肥厚的花菇錯落有致地盛開在白色的菌包上,淡淡的菌香撲鼻而來。
種植戶姜萬云一刻不得閑,他剛簽了一筆來自北京的10萬元訂單,正忙著采摘成熟的花菇,一摞摞碼好放在筐子里裝運,過秤后再完成交付。
在老趙莊鎮,花菇種植規模從2021年的2萬菌棒擴充到今年的20萬菌棒,搭建了25座高規格菌菇智慧大棚,實行花菇、香菇“兩菇輪作”生產模式,產值達到3000萬元,每畝可實現年產值20萬元以上。
“菇”且一試
走進臨清市鑫元農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一排排花菇推廣技術的示范大棚格外引人注目,種植戶們正搶抓時間采摘,確保花菇搶“鮮”上市。
“我們幾乎沒有一個空菌棒,今年每斤價格在25元左右,行情很不錯。”臨清市鑫元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文靜臉上滿是笑意。
這是她培育種植花菇的第四年,老趙莊鎮花菇種植“從無到有”,她可謂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20年以前,李文靜在云南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花菇這一食用菌種,花菇口感脆嫩鮮美,營養價值很高,李文靜當時便考慮將這種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引回老趙莊鎮。
如何能實現“南菇北種”?南方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滿足各類食用菌露天種植需要的重要條件,可北方夏天溫度較熱,冬天溫度太低,李文靜就在溫室大棚上下起了功夫。“通過大棚,我們可以控制濕度和溫度,來實現花菇理想的生長環境。”
2020年底,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李文靜和技術員帶著花菇進駐村里,搞起了大棚種植。第一年,花菇菌棒從培育到出菇就經歷了失敗。“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不出菇,成活率也不是很理想。”李文靜分析,花菇屬于季節性種植作物,菌棒種植的季節稍晚就會影響出菇,再加上花菇的菌棒對水質pH值有一定的要求,堿性過高也會影響出菇率。
“剛開始買別人的菌棒做實驗,成本高,而且雜菌感染風險大。”衡量菌棒的標準最主要的就是成活率和出菇率,李文靜和技術員根據老趙莊鎮的氣候和花菇的生長特性,開始自己研發配料、培育花菇菌棒。
從菌包拌料、裝袋、滅裝到開口再到出菇,花菇到種植要經過十多個階段,經過精心養護和管理,李文靜大棚里的花菇菌棒成活率高達99%。一個菌棒從當年12月到次年5月可生長4茬花菇,每批次的生長周期約為25天,“像我們現在的一個菌棒7斤重,一共可以出菇3斤左右。”李文靜說。
方寸之地變“增收寶地”
有了菇型好、品質好的花菇,自然不愁賣。種植成功的第一年,李文靜投產11個大棚的花菇被北京收購商采購一空,頗受市場青睞。
一個花菇菌棒的成本只有10塊錢,采收能賣30多塊錢,相較于其他經濟作物,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不少村民都躍躍欲試,想嘗嘗種花菇的甜頭。
李文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養殖戶只需要花三四萬元建一個簡易大棚,一個大棚里能放3000個菌棒,一年就能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按照這個產量計算,只需一年便能收回成本。”
花菇種植操作簡單、管理方便、見效快,老趙莊鎮姜莊村黨支部書記姜文保帶頭種起了花菇,通過參觀和學習,幾位村民很快掌握了花菇的種植技術。
如今,姜莊村成立了花菇種植合作社,在閑置的宅基地上搭建了7座菌菇智慧大棚,“這個300多平的院子多年沒人住,我們一年給村民1200元租金,建起來三個棚。”姜文保告訴記者,最低利用0.5畝土地,就可以建設一個菌菇種植“微小棚”。
從菌包接種到采收結束,每月都有成熟采收期,花菇不僅為姜莊村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為村民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香菇從生產開始,粉末、裝袋、采摘、剪菇腳各個環節都需要人工。”姜文保說,每到花菇種植和出菇季節,種植戶都會就請附近村民幫忙采摘、分揀,帶動了20多戶村民就業,“我們一天能掙100多塊錢,離家也近,能掙錢還不耽誤照顧家庭。”村民王素英邊摘菇邊說。
在姜文保的設想里,花菇種植合作社明年最少發展到20戶村民,爭取把村里閑置的宅基地都利用起來,既能盤活閑置土地,還能增加村民的收入。說到這里,姜文保心里美滋滋的。
小花菇成大產業
目前,老趙莊鎮聚焦打造“花菇小鎮”特色品牌,利用“黨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路徑,由農業公司統一提供菌種,統一回購菌菇產品,已發展“微小棚”25個、庭院經濟示范區1個。
今年,老趙莊鎮花菇種植規模從2021年的2萬菌棒擴充到20萬菌棒,這可讓技術員羅家佑忙壞了,除了改善配料、培育菌棒,他每天都要到村里種植戶的大棚里做技術指導。
“這兩天有雨雪,我們就去棚里提醒種植戶注意天氣,順便看看花菇長勢。”羅家佑來自貴州,負責老趙莊鎮三個村的花菇種植技術推廣。
從貴州來到臨清,羅家佑看好的是花菇的市場前景,“花菇技術含量相對高一些,所以價值和價格都比普通食用菌高。”
為了選出一個出菇快、成活率高的菌種,羅家佑費盡了心思。他選擇了生長時間在60天左右的短菌齡菌種,為了掌握菌種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特點,幾乎天天泡在棚里調控溫濕度,察看菌絲發育情況,記錄菌菇生長狀況。“棚內濕度要控制在75%,花菇的花紋靠溫差形成,我們要利用大棚控制溫差促使它開花。”結合本地氣候、土壤、水資源等特點,老趙莊鎮實現了自主生產菌棒生產鏈。
良種配良法,隨著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新栽培技術的普及推廣,老趙莊鎮花菇產量在迅速提升。
除了售賣鮮菇,老趙莊鎮還在烘干加工技術、延伸產業鏈條上下了功夫。每年2月份,養殖戶們將采摘好的鮮花菇進行烘干處理,“過去花菇烘干都是靠人工保溫保濕,現在烘干已經實現了自動化,能夠保證干菇照樣有鮮菇的口感。”羅家佑說,通過收獲鮮菇、烘制干菇,今年花菇總出貨量預計比去年增加30%。
如今,老趙莊鎮正打造“花菇小鎮”文旅項目,研制以花菇為主題食材的“花菇宴”“花菇預制菜”,開展微小棚菌棒“云認養”、休閑采摘、自制農副產品等多元化的休閑文旅項目,讓花菇真正成為臨清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