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資源及可持續利用研討會于2023年在云南昆明圓滿舉行,會上云南大學虞泓教授在野生菌多樣性論壇環節做了題為“冬蟲夏草復合群生物鏈網絡分布式樣”的報告分享。
虞泓教授介紹到,自上世紀80年代,研究警告冬蟲夏草即將滅絕;1999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國二級保護物種;2018年被列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易危”級別;202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國二級保護物種。“值得關注的是,近40年來,冬蟲夏草實際交易量卻一直保可持續的趨勢,冬蟲夏草采挖量一直保持可持續生產能力,并成為主產區藏牧民經濟支柱,說明對冬蟲夏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評估是保守的,也是悲觀的;近15年來,西藏冬蟲夏草年產量37~70噸,青海冬蟲夏草產量45~80噸,年總產量大約82~150噸。”他表示。
“近十年來,通過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冬蟲夏草產區,進行廣泛野外調查采樣,同時再次對滇西北橫斷山區腹地麗江老君山-魯盤角-玉龍玉山-迪慶東旺雪山-梅里雪山-羊拉山-怒江高黎貢山-雪邦山等區域進行調查,獲得了370個冬蟲夏草分布坐標;96個冬蟲夏草種群共1000份樣本;拍攝照片800余張;制作冬蟲夏草標本520余份;分離保存菌株230份。”
虞泓教授提到,已有冬蟲夏草適生分布研究均側重于冬蟲夏草菌和從當前到未來的預測,缺乏寄主蝠蛾和蝠蛾取食植物種間依賴關系的分析,缺乏過去到現在的歷史動態分布格局分析。“冬蟲夏草復合群實際上是冬蟲夏草—寄主蝠蛾—蝠蛾取食植物多物種間生物鏈網絡生態位的交集。”
報告中虞泓教授分享了其所在團隊基于冬蟲夏草—寄主蝠蛾—蝠蛾取食植物種間生物鏈網絡的適生區,進行疊加,建模分析;通過較大時間跨度研究,尤其對過去歷史分布格局反演,提供更完整的冬蟲夏草復合群分布歷史動態,同時,引入生態學“冗余度”概念,進行物種分布建模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冬蟲夏草復合群適生區隨氣候變化持續擴張,且集中連片程度加強,這一趨勢有利于冬蟲夏草可持續利用,為冬蟲夏草主產區幾十年來保持可持續高強度采挖,未見明顯產量減少,一直保持可持續的趨勢,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冬蟲夏草適生區、寄主蝠蛾適生區、蝠蛾取食植物適生高冗余區三者分布格局顯著相似,是冬蟲夏草—寄主蝠蛾—寄主取食植物種間相互依存關系的生物鏈網絡基礎;冬蟲夏草—寄主蝠蛾—寄主取食植物適生區生物鏈網絡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分布格局與變化,為當前到未來冬蟲夏草可持續利用與保護的生態地理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如何對冬蟲夏草進行保護與監管?虞泓教授強調,應加強“避難所”就地保護,從生態系統層次進行監管保護,同時多渠道發展地方民族經濟,減少對野生冬蟲夏草的依賴。報告最后,虞泓教授還針對冬蟲夏草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本次會議由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中國菌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展重點實驗室、云南省植物學會真菌學與食藥用菌專業委員會、易菇網承辦,更多報告內容請關注蘑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