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研討會于2023年在云南昆明圓滿舉行,會上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張明副研究員在野生菌資源論壇環節做了題為“羅霄山脈大型真菌多樣性研究”的報告分享。
羅霄山地理位置上脈縱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總體呈南北走向,最低海拔82m,整個山脈相對落差大,微生境復雜多變,氣候自南至北跨越南亞熱帶北緣--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氣候帶,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等,在不同植被類型的群系分化中,以常綠闊葉林的群系最豐富,是地帶性植被的代表。
張明研究員介紹到,2014-2019年間,通過踏查法隨機采樣,采集地點覆蓋3省34市縣,34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等,共采集標本5100份;通過對標本進行鑒定,共鑒定大型真菌670種,隸屬于2門7綱20目81科235屬,其中幕阜山脈179種、九嶺山脈139種、武功山脈63種、萬洋山脈269種、諸廣山脈334種;發表新屬2個,新種15個,中國新紀錄種11個,新增羅霄山脈新記錄屬126個,新記錄種535種。
報告中,張明研究員對科、屬水平及物種水平結果、羅霄山脈大型真菌地理成分進行了逐一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大型真菌優勢科18個,包含126屬,493種,占物種總數的73.36%,占屬總數的54%;優勢屬34個,包含372種,占總種數的55.36%;諸廣山脈物種多樣性更為豐富,與植被類型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此外,明確羅霄山脈食用菌133種,藥用菌136種,毒蘑菇87種,具有潛在的開發應用前景。
在總結展望中,張明研究員表示,目前的調查結果僅能代表羅霄山脈大型真菌資源的一部分,還存在大部分未涉足區域,還需要后續進行資源調查;泛熱帶和北溫帶成分為主導,反映出羅霄山脈在地理位置和氣候帶上的過渡性對大型真菌的發生具有一定影響;羅霄山脈是南北物種交流擴散的重要生態廊道,需要重點研究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