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7年的一項估計,迄今已經生產了8300萬噸的塑料,產生了6300萬噸的塑料廢物,其中79%的被填埋或或在自然環境中積累。”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菌根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菌根學青年學術論壇——叢枝菌根真菌分類鑒定培訓班上,青島科技大學王發園教授在主旨報告環節就“新污染物對叢枝菌根的影響——以微塑料為例”作分享。
據介紹,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環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對生態環境或者人體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管理或者現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
王發園教授指出目前國際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有四大類,分別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以及微塑料。報告中,他就微塑料的來源、定義、分類以及分布進行介紹。微塑料按來源可分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按按塑料種類分,如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按形狀可分為球狀、薄膜狀、纖維狀、碎片狀等,其廣泛分布在環境、食品、人體中。據了解,在2016年舉辦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被列為全球重大環境問題。
“研究證實土壤微塑料對土壤微生物、動物、植物包括土壤物的化學性質都會產生一系列影響。”談及微塑料對植物的影響,他表示,尤其是納米尺度的小顆粒的微塑料是可以被植物吸收和轉運,報告中,他羅列出國內部分課題組發表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也證實了植物可以吸收和轉運微塑料,如43nm 的聚苯乙烯微球可以通過氣孔途徑進入蠶豆葉片內,納米顆粒可以通過氣孔途徑進入葉片,并向下運輸到根系。
講到微塑料對叢枝菌根的影響方面,他指出微塑料對叢枝菌根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直接影響表現在通過釋放塑料添加劑(增塑劑、抗氧化劑、著色劑、阻燃劑、重金屬、PAHs等)及其吸附的各種污染物(農藥、抗生素、PAHs、PCBs、重金屬等),而間接影響則表現在通過改變土壤性質、植物生長、微生物群落結構等間接影響叢枝菌根。王發園教授在報告中通過引用大量研究案例,指出了微塑料(和鎘)對水稻生長、鎘積累和叢枝菌根真菌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改變。
據悉,第十五屆全國菌根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菌根學青年學術論壇——叢枝菌根真菌分類鑒定培訓班由中國菌物學會菌根及內生真菌專業委員會主辦,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土壤科學技術學會、江西省森林培育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鄱陽湖流域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易菇網承辦,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菌根界的專家、青年學者、學生齊聚南昌,圍繞菌根生物技術、菌根多樣性、菌根應用、菌絲際微生物互作以及菌根形成機制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