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6日,中央省市媒體赴寧夏“兩縣一鎮”開展閩寧協作集中采訪,25日,記者一行來到位于城陽鄉長城村的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該園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與福建省結對幫扶縣區開展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全區唯一以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為主的農業產業園區,2005年規劃建設,2007年投入運營,日產各類鮮菇5噸,年產值達2000萬元。
據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技術負責人祁登榮介紹,示范園累計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其中福建省援建資金1500多萬元),占地300畝,建設食用菌標準化菌包生產線1條,配套自動化控溫控濕設備,實現了杏鮑菇、平菇等珍稀食用菌產品周年化生產。
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探索“財政投資—回收—再投資”(政府投資建設固定資產和配套設備,企業(農戶)自籌資金投資生產經營活動,并向園區繳納租金,回收的資金用于設施維修和改造)的管理方式,建立“園區+企業連農戶帶基地”運營模式(企業除開展工廠化生產外,給農戶制作菌袋,農戶管理出菇,企業回收產品統一銷售,扣除成本后利潤歸農戶個人),探索出利用杏鮑菇廢料生產平菇、制作有機肥料等原料再利用循環生產模式,既提高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又降低了農戶出菇成本。
新技術支撐,可持續發展。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積極與福建農科院、寧夏大學等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建立食用菌研究中心,開展技術引進、試驗示范、集成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馴化出了適合彭陽縣特殊環境條件下的菌種,雙孢菇、杏鮑菇高產栽培技術集成體系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
“我們注冊了‘六盤山珍’食用菌系列品牌,杏鮑菇和平菇被農業部認定為有機食品,并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暨BioFach China 2017產品金獎’”。祁登榮說。
此外,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與福建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及福建省食用菌行業協會開展深層次交流對接,年選派彭陽縣特色產業領域內領軍人才30余人赴福建考察學習,福建省各科研院所50余人多次蒞臨園區幫扶培訓指導工作,并與福建省農科院土肥所簽訂“食用菌廢棄物循環利用和人才培養、園區共建”初期項目3個,為園區的長遠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我每個月的收入有4000元左右,我先生在縣城里打零工,我們夫妻倆年收入將近10萬元。”負責菌菇檢測的長城村村民石燕蘭說。
堅持創業待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據祁登榮介紹,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以吸納未就業大學生和青年農民創業為重點,先后選派130名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入園創業,年培訓農民工300人次,累計培育食用菌技能型骨干人才20名、食用菌技術工人350人次,被寧夏大學確定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同時,充分發揮帶動能力強、就業崗位多的優勢,吸納100余名農民工入園務工,年支出勞務費180余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推行的“園區+企業+貧困戶”帶動模式,采取企業生產菌袋、農戶管理出菇、企業回收產品統一銷售的辦法,帶動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承包園區菇棚自主生產,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每年利用玉米芯、玉米秸桿、苜蓿3000多噸,給周邊農戶提供收入180萬元。
(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記者 胡美東|楊潔)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