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一夜春雨過后的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羅江鎮天井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一個個菌包上冒出一簇簇平菇,生機盎然,長勢喜人。當天,省委組織部將“田間課堂”設在這里,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教學的方式,為汨羅市農業農村局相關技術人員及村干部、鄉村振興指導員、駐村工作隊員、食用菌種植大戶、村民代表共50余人,講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及產業化管理、市場前景和銷售流程。
“田間課堂”是湖南省在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創新發展中形成的培訓品牌,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加強現場指導,突出實踐教學,解決科技下鄉“最后一公里”,旨在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業實用人才,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平菇有以下特點:栽培廣、消費量大;原料廣泛、抗逆性強;容易成功、出菇快;成本低、產量高。”在專題講座上,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吳秋云從平菇的生產基本情況、形態特征、生活條件、品種類型、栽培技術、出菇管理六個方面,對平菇的栽種技術作了全面細致的講解,并熱情地留下微信,表示今后有食用菌栽培問題可以多交流溝通。學員們聚精會神,聽得認真,記得仔細,紛紛表示這份“技術紅利”是一場及時雨,解開了他們在栽培平菇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汨羅的氣候特征和地理位置適合食用菌的栽植,平菇、黃菇、赤松茸、黑雞樅菌等本地的生產原料充足,有較好的食用菌栽培發展條件。目前,汨羅以羅江鎮為主產地,帶動周邊120名農戶就業,年產值約400余萬元。
專題講座結束后,吳秋云副教授與學員們走進了天井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天井村蘑菇種植基地占地規模5000多平方米,設施設備齊全,日均產量2000多斤,蘑菇盛產期一天最高5-6噸,有25名職工。”基地負責人丁葵邊走邊介紹。
“建議將拌料和裝料形成一條生產線,機械自動化可提高效率和節省成本”“高溫高濕是導致黃菇病的重要原因”“要根據季節確定菌包擺放數量,加強菇棚消毒和通風”……從拌料裝料車間到生產大棚再到冷鏈倉庫,吳秋云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提出實操建議,同時認真傾聽和解答學員們提出的食用菌栽培問題,專業的解答贏得了學員們的一致稱贊。
“這次聽了吳教授的課收獲很多,她告訴我們的黃菇病預防解決辦法、菌絲不吃料不萌發的原因、綠霉病的防治措施等專業知識,讓我茅塞頓開,也增強了我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帶動更多鄉親就業的決心。”丁葵信心滿滿地表示。
57歲的黃市村村民彭方亮之前一直在外打工,今年想在家搞食用菌種植,認為投入小,收益快,唯一缺的就是技術指導。“我們五六十歲的人在外面很難找工作,在家里發展種植業,人不閑著,還能有點收入就挺好!”他表示,這回聽課受益匪淺,回去后將嘗試種植平菇,如果能帶動鄉親們就業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