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蔬菜種植基地的大棚內,一簇簇、一朵朵羊肚菌鉚足了勁往上竄,鮮嫩肥厚,甚是喜人。工人們嫻熟地收割、分揀、裝箱,到處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來,息烽縣利用冬季空閑蔬菜種植大棚資源,探索創新“菌+菜”輪作模式,合理利用茬口種植一季蔬菜和一季食用菌,切實提高土地、大棚使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現在貨源緊俏,不愁賣!”石硐鎮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郜維孟說,眼下,基地共種植菌類600余畝,品種有羊肚菌、木耳、大球蓋菇等,全部采用“菌+菜”輪作模式栽種,騰退出來的大棚將接茬種植辣椒。“今年的羊肚菌從2月底開始采摘銷售,3月底全部采收完,預計產量可達15萬斤,產值600萬元。”
息烽縣農業農村局果蔬站負責人吳崇文說,“菌+菜”輪作是根據食用菌和蔬菜生長對環境條件的不同需求,利用同一個蔬菜設施,綜合安排茬口開展種植。具體而言,就是秋冬季種植食用菌,春末食用菌生產結束后,菌渣就地還田還土,春夏季接茬種植蔬菜作物,如此循環。
吳崇文說,今年息烽縣將通過‘菌+菜’種植模式帶動全縣種植食用菌2500畝(萬棒),同時通過“稻+菜”“菜+稻+菜”等輪作模式的示范推廣,帶動全縣實現蔬菜種植31.6萬畝(次)的目標,積極通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畝均效益等方式,打造農民增收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