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恩施州林業局、州科學技術協會、州林業科學研究院聯合發布恩施州有毒野生菌科普宣傳撲克。
它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林業科研隊伍,用一年半時間,攀絕壁、穿林海,踏遍恩施州8縣市,行程13613公里,采集樣本918份,完成了迄今為止湖北省內規模最大的一次野生菌調查,為減少野生菌誤食中毒事件發生及菌類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數據支撐。
一
一支6人小隊沒入一人多高的箬竹叢中,猶如滄海一粟。
10月20日,巴東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早已一派深秋景象。保護區最高海拔3005米,最低海拔240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2.73%,其中大部分地方是無人區。
這片山頭,只有森林調查員來過。之前砍出的“路”,早已被茂密的灌木重新覆蓋,州林業科學研究院野生菌調查研究團隊的隊員們行走其間,如穿隧道,讓人對“鄂西林海”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林子里不只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川金絲猴,還有金錢豹、黑熊、野豬……除必備“打蛇棍”外,隊員們一邊走一邊吆喝,希望動物們聞聲躲開。
有時候“喊山”也不靈。就在一天前,隊員陳偉眼見前面兩個人連續跳開,還沒反應過來,一條棕底黑紋的大蛇已從他腳背上窸窣掠過。而這樣的“狹路相逢”,只是無數次路上驚魂中的一次。
他們冒險尋找的目標,是躲在樹下的“小精靈”——野生蕈菌。當天的領隊、州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雙龍介紹,蕈菌是進化較高等的大型真菌,它的子實體通常包括人們所稱的蘑菇、木耳等,也就是恩施人俗稱的“菌子”。此前,對于恩施州乃至武陵山區野生菌資源的“家底”,沒有進行過摸底調查,找不到一本詳盡、權威的“明細賬”。
和以往每次調查一樣,這天,也是一次未知的尋找。沒有固定路線,沒有預定目標,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于結果:誰也不知道會不找到菌子。
野生菌大多喜歡濕潤疏朗的林下環境,這座山往年是菌子們的樂園??蛇@天跋涉1個多小時后,一朵菌子也沒發現。護林員推斷,也許是今年夏天數十年未遇的大旱讓菌子不見了蹤影。
在懸崖邊吹吹風休息片刻,隊伍掉頭走向另一座山。那里海拔更高,會比這座山更濕潤。
不負所望,隊員很快便在山腰發現了第一朵菌子。用小鏟撥開周圍腐葉露出土壤,拍照后連根提取,再測量、記錄、貼上編號、裝入標本袋……隊員們按照分工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樣本搜集。
有一朵就會有一群。發現讓隊員們興奮起來,四散鉆入周圍樹叢尋找。一朵、兩朵、三朵……到整支隊伍趕在天黑前撤下山時,樣本箱里已收獲了16朵菌子。
這是州林業科學研究院野生菌調查研究團隊今年走的最后一站。
所有采集的樣本都會被送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進行種類鑒定及毒性分析后,收錄進《湖北恩施州蕈菌圖鑒》一書,正式成為恩施州真菌“族譜”中的一員。
至此,人們對“鄂西林海”里的野生菌,終于第一次有了全面、科學的認識。
二
近年來,每到恩施州野生菌生長季,各級各部門都會進行“不要隨便食用野生菌”的宣傳??蓪擂蔚氖?,許多宣傳資料里的野生菌在恩施本地并不生長。
“去年流行的《紅傘傘,白桿桿》那首歌就不太適合恩施,因為在恩施,常常引發中毒事件的并不是這種野生菌。”去年剛考進州林業科學研究院的華中師范大學生態學碩士萬松勝說。作為最年輕力壯的隊員,他是隊里的“尋找主力”,每發現一朵菌株都由他拍照記錄。
“憑肉眼我也不能百分百準確辨別每一種毒菌?!睆男嵌飞絿壹壸匀槐Wo區的山腰滑到谷底,在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著野藤爬到山頂……萬松勝和同伴冒著危險,發現了多種與食用菌極為相似的有毒野生菌。
“每發現一種,我們也許就挽救了一條生命、一個家庭?!彼f。
由于人們對野生菌的辨別、食用等存在認知盲區,恩施州每年因誤食有毒野生菌導致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2015—2021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毒蕈中毒事件與防控策略分析》一文顯示:2015年至2021年,全州共報告毒蕈中毒事件558起,發病人數804人,其中發生在農村家庭的有477起。在毒蕈中毒事件報告數最多的2020年,中毒事件多達131起202人。
對恩施州野生菌資源的調查刻不容緩。2021年5月,州政府將此項任務下達給州林業局,由州林業科學研究院負責開展項目調查,該院迅速組建了由13人組成的野生菌調查研究團隊。
2021年6月以來,研究團隊在恩施州境內多個縣市林場、自然保護區、居民區周邊、國省干道沿線對生長的野生菌種類特別是有毒菌種資源展開調查。調查覆蓋了全州8縣市的低山、二高山、高山等不同海拔帶,以及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等不同林地類型,天然林、人工林等不同林地起源類型。截至目前,研究團隊共采集調查樣本918份,經形態學鑒定出335種,其中有毒的共64種,另有343份采集樣本尚在進行基因檢測和毒理實驗。
“農村家庭地處林區,有自行采食野生菌的天然條件,但村民又缺乏辨別毒菌的能力。開展野生菌類資源調查,不僅可以了解當地的菌類資源種類,同時還能給人們提供可靠的野生菌鑒別方法,避免誤采誤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敝菁部刂行膫魅静☆A防與控制專家邵祥威表示。
三
“對于武陵山區北部的野生菌研究來說,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敝袊茖W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向華這樣評價此次調查。
12月30日,州林業局、州科學技術協會、州林業科學研究院聯合正式對外發布恩施州有毒野生菌科普宣傳撲克。會引起胃腸炎型中毒的希褶黑菇,經常被當成野生香菇;會引起肝損傷中毒的條蓋盔孢傘,容易被混入美味的雜菌湯鍋……每一張撲克牌上,都印著一種恩施境內常見的有毒野生菌的“大頭照”。
此前,州林業科學研究院已于今年4月和10月分別制作發布了《恩施州有毒野生菌(第一批)》《恩施州有毒野生菌(第二批)》宣傳冊。
一本更詳細的《湖北恩施州蕈菌圖鑒》正在編制中,計劃2023年出版。對照《圖鑒》加強宣傳,可大幅度降低野生菌食用中毒事件的發生,同時也為野生菌資源開發和利用提供了資源參考。
“《圖鑒》的出版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對于野生菌的研究遠沒有止境?!敝萘謽I科學研究院院長吳代坤表示,野生菌具有巨大生態價值和重要經濟價值。恩施州植被資源種類豐富,良好的生態環境下養育了各種野生菌,許多優良菌種沒有得到足夠的開發利用,未來,這將是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之一。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和‘碳庫’,現代林業包括對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利用。從種下一粒種子,到出成果,再到成為致富一方的產業,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彼f。
“功成不必在我”。這條長路上,有寂寞,有汗水,也有驚喜。
13人的研究團隊里有7名碩士,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每一次野外調查,這群年輕人都要走10多個小時的山路,半路吃饅頭就咸菜充饑,晚上回到駐地還要烘烤標本、取孢子印、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結構……常常忙到凌晨一兩點才能休息。
可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種種神奇,他們覺得樂趣無窮。被馬勃菌噴射一臉孢子,感受到菌類的基因傳遞;發現一種餅狀的多孔菌,遠遠看上去還以為是一個大餅……他們對每一個這樣的故事津津樂道。
“每發現一種新的野生菌,都會收獲一份欣喜。”萬松勝說。
去年7月的一天,州林業科學研究院經濟林研究所所長頓春垚帶領調查隊員陳貝貝、李園,在州城城郊進行野生菌調查時突遇暴雨,他們躲雨跑進一片密林,意外在一塊石頭旁發現了恩施地區從未發現過的垂頭蟲草。
也許這一次走遍整座山什么都沒找到,也許下一次在一個不起眼的山溝里就會發現新物種。探尋未知的快樂,推動著他們不知疲倦地翻過一座又一座大山,走過一片又一片森林。
科研沒有盡頭,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