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氏,不管你去哪家菇棚,和哪個菇農、菇商交談,都少不了聊一聊香菇的生產銷售、談一談香菇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相互“攀比”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管理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比數量規模種植贏市場
“從1999年開始的500袋增加到現在的兩萬多袋,也沒有變得多忙,收入卻由原來的每年2000多元增至現在的每年10多萬元!”12月12日,盧氏縣瓦窯溝鄉上河村菇農蔣傳李向記者介紹說。
像蔣傳李一樣的菇農,在盧氏縣比比皆是。
據統計,全縣18個鄉鎮255個村(社區)共有菇農3.8萬戶、大小菇棚11萬個,年種植香菇3.2億袋,年產干鮮菇40萬噸。全縣鄉鄉有香菇電商,村村有香菇保鮮儲藏冷庫、流動收購菇商,已形成5個香菇交易市場,產品暢銷全國各大城市,出口韓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超10億元。
比技術產量質量上水平
經過30多年的產業改造升級,盧氏縣在全國率先引進“四季出菇、全年上市”香菇種植技術,從傳統的人工拌料、裝袋、滅菌、割袋向半機械化種植、全自動化制種轉變,制棒、生產、銷售也趨于專業化,淘汰了多個菇型差、產量低的老品種,培育出多個中低溫秋菇、中高溫四季菇新品,涌現了一大批“香菇狀元”。
同時,該縣多渠道籌集資金10億元,建成50多個菌棒廠、38個標準化出菇基地,采用智能化信息技術將鮮香菇分揀為18個等級,通過線上線下發往全國各地,極大提高了銷售價格和經濟效益。
比貢獻爭當高效農業“排頭兵”
“寧可銷量小、收入少,也要保證優良特性。”省勞動模范、盧氏縣獅子坪鄉食用菌制種“土專家”薛向陽說。
薛向陽是盧氏縣最早研究木耳、香菇孢子粉分離技術的鄉土技術人才,獲得過多項科技發明獎,曾自籌資金100多萬元購置全套生產設備,成功研發出適生食用菌母種、原種,并在全縣進行代料示范栽培和推廣。
該縣積極履行“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培訓責任,今年已培訓食用菌一線技術人員1500余人。而今,食用菌“土專家”遍布盧氏鄉村,示范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一二三產業延鏈強鏈發展勢頭強勁。
“菇農朋友的‘攀比’,讓盧氏因產業興旺而煥發出勃勃生機。”盧氏縣委書記王清華說,“這樣的‘攀比’,我覺得還可以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