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隨著降雨量的增多,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老廠鎮羊壩底村委會馬鹿塘村的野生菌破土而出并大量上市,成了市民餐桌上的“寵兒”。
走進馬鹿塘村,四周青山環繞,樹木蔥郁。近年來,這里的野生菌品質一直保持優良,且產量連年增長,這與當地林木廣袤、生態良好密切相關。然而,多年前的馬鹿塘村,全然不是這般模樣。
據馬鹿塘村小組長羅樹云介紹,馬鹿塘村有自然林5000余畝,從前村民們環保意識不強,每年都有大量村民上山伐木,導致村子四周的青山漸漸“褪色”成了“光頭山”。
個舊市林業部門自2004年開始,全面實施封山育林工作。同時,由老廠鎮和馬鹿塘村工作人員向群眾廣泛宣傳保護森林的好處。曾經上山伐木的村民們也放下斧頭,當起了護林員。
經過10余年努力,馬鹿塘村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森林資源也逐漸恢復,村莊周圍的山林成為了野生菌等林下資源發展的沃土。原本翻山越嶺也難尋蹤跡的野生菌,如今種類和數量均呈現逐年穩步上升態勢,除了牛肝菌,還有米湯菌、雞油菌等各類雜菌,種類多達10余種。
野生菌只是當地積極修復生態的“副產品”,但通過小小的野生菌,大自然給予人們的回饋可見一斑。馬鹿塘村的村民們紛紛上山拾撿野生菌拿到市場上售賣,野生菌成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產業。
“樹林長起來了,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凈化了空氣,也讓我們村的林下經濟得到了發展,老百姓可以依靠森林資源賺錢了。這是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大伙一定會好好愛護這片山林。”剛賣完兩筐野生菌的村民高興地說。
“每年4月開始村民便會上山撿菌,一直持續到當年11月。全村全年野生菌交易量都在100噸左右,產值可達300萬元?!绷_樹云說。野生菌的美味,也吸引了各方食客的到來,帶動了餐飲食宿的發展,村民們紛紛辦起了民宿和農家樂,腰包也鼓了起來。如今的馬鹿塘村,靠山吃山的村民真正依靠綠水青山過上了“綠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