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溫高濕的氣候讓各種野生蘑菇蓬勃生長,食用野生蘑菇的季節又來了。可是,這種大自然的饋贈雖然鮮美,卻暗藏著危險。6月18日,宣恩縣7人食用野生蘑菇發生群體性中毒,被緊急送往州中心醫院急診中心搶救。
專家提醒:慎采慎食野生蘑菇,發生野生蘑菇中毒應及時送醫。
一鍋蘑菇惹大禍
6月18日,宣恩縣李家河鎮村民黃某同親戚聚餐,看著桌上的一鍋野生蘑菇,其中一人提醒:“好像有問題,不能吃。”
當晚,未聽勸阻食用了野生蘑菇的7人相繼出現腹瀉、嘔吐、冒虛汗、視力模糊等中毒癥狀,被送往當地醫院,確診為野生蘑菇中毒。
6月20日,7人被轉至州中心醫院急診重癥病房(EICU),其中男性4人、女性3人,年齡最大的87歲。
“病人入院時,病情兇險,7人中3人病危、4人病重,處于病情發展期,生化結果均提示肝、腎、凝血功能等多系統受損,考慮診斷為急性毒蕈中毒(鵝膏毒素),為高致死率種類。”州中心醫院急診中心副主任王齊兵介紹。
入院后,州中心醫院領導高度重視,迅速成立以副院長王在平為組長的急救小組,給予血漿置換、血液灌流清除毒物、藥物解毒、維護臟器功能等對癥處理。
經過精心救治和護理,7人病情好轉,于7月1日康復出院。
毒性強于毒鼠強
“鵝膏類中毒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假愈期。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癥狀看似消失一兩天后,又會加重。這非常容易造成誤判,如果不及時就醫,會導致死亡。”王齊兵介紹。
鵝膏屬的一些種類是最常見的劇毒蘑菇,長有菌蓋、菌環、菌托。這種“頭上戴帽(有菌蓋)、腰間系裙(有菌環)、腳上穿靴(有菌托)”的野生蘑菇毒性極強。
引起急性肝損害型的毒蘑菇主要是由含有鵝膏肽類毒素的劇毒蘑菇所導致。從中分離出來的鵝膏肽類毒素,屬于毒傘肽類毒素,是一種對人致命的毒素,其毒性要強于毒鼠強,可在幾天之內摧毀人體的肝、腎,人們會清醒地感受到來自身體的極度疼痛,直至昏迷、死亡。
含有鵝膏肽類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中毒癥狀明顯表現為四個階段: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和內臟損害期。患者進食毒蘑菇后一般發病較晚,有6~12小時潛伏期。潛伏期過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這是急性胃腸炎期。經過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患者自覺康復,但是患者肝、腎功能開始惡化,此期一般持續1~2天,“自覺康復”這段時期在醫學上被稱為“假愈期”。假愈期過后,患者重新出現腹痛、帶血樣腹瀉等癥狀,病情迅速惡化,最后導致身體各器官功能衰竭,5~16天患者死亡。
假愈期常常會讓患者、家屬或大夫忽視病情的嚴重性,從而錯過最佳救治時機,造成嚴重后果。
中毒后馬上去醫院
“這次是沒弄熟,弄熟了沒得毒!”被搶救過來的患者的一句話,讓醫生深感無奈。
“疾控部門和醫療機構每年都采取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慎采慎食野生蘑菇,但每年都會發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人們在采食野生蘑菇的時候,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對野生蘑菇的辨別、采食有一定經驗,殊不知‘毒從口入,禍由口生’。”州疾控中心食品營養與學校、環境衛生檢測所所長吳讓鵬表示。
州林科院經濟林所所長頓春垚介紹,目前,我國已報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種。該團隊自2021年以來在全州8縣市共采樣近1000份,目前已完成鑒定610份樣品,其中毒蘑菇達到62種。
有毒蘑菇“黑白雙煞”之稱的灰花紋鵝膏和裂皮鵝膏在我州均有發現,外觀溫良無害的條蓋盔孢傘、大孢滑銹傘等劇毒種類也分布較廣。目前,我州有毒蘑菇占已鑒定種類的16.5%。
由于毒蘑菇的形態多種多樣,部分毒蘑菇與食用蘑菇極其相似,菌類專家都很難肉眼辨認,老百姓更是很難根據其形態來鑒別是否有毒,因此每年全國各地都有因憑借“經驗”誤采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發生。僅今年以來,我州就有不少慘痛案例:
6月20日,村民鄭某在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中毒癥狀后,自己在家硬生生地扛了兩天,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在身體極度不適時才趕往醫院救治,相繼在縣、州兩級醫院住院治療,但毒素已造成內臟衰竭,無法挽回寶貴生命,同時也給家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6月24日上午,州中心血站供血科接到州中心醫院電話:“一位中年男子因誤食毒蘑菇中毒,需要申請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產品。”僅僅過去40分鐘,血站又接到醫院另一例因食用毒蘑菇中毒申請急診用血的電話。機采科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發出招募通知,愛心人士陸續趕到血站捐獻血小板,檢驗合格后血液產品第一時間送往醫院。
“為了排出毒素,會采取血液置換的方式,需要使用大量血液制品。如果發生野生蘑菇中毒,盡量趕往能夠進行血液置換的醫院,避免內臟損傷。”專家提醒,要慎采慎食野生蘑菇,一旦發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應及時送醫并保留所食蘑菇樣品或照片,以便醫生對癥搶救。
專家提醒:慎采慎食野生蘑菇,發生野生蘑菇中毒應及時送醫。
一鍋蘑菇惹大禍
6月18日,宣恩縣李家河鎮村民黃某同親戚聚餐,看著桌上的一鍋野生蘑菇,其中一人提醒:“好像有問題,不能吃。”
當晚,未聽勸阻食用了野生蘑菇的7人相繼出現腹瀉、嘔吐、冒虛汗、視力模糊等中毒癥狀,被送往當地醫院,確診為野生蘑菇中毒。
6月20日,7人被轉至州中心醫院急診重癥病房(EICU),其中男性4人、女性3人,年齡最大的87歲。
“病人入院時,病情兇險,7人中3人病危、4人病重,處于病情發展期,生化結果均提示肝、腎、凝血功能等多系統受損,考慮診斷為急性毒蕈中毒(鵝膏毒素),為高致死率種類。”州中心醫院急診中心副主任王齊兵介紹。
入院后,州中心醫院領導高度重視,迅速成立以副院長王在平為組長的急救小組,給予血漿置換、血液灌流清除毒物、藥物解毒、維護臟器功能等對癥處理。
經過精心救治和護理,7人病情好轉,于7月1日康復出院。
毒性強于毒鼠強
“鵝膏類中毒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假愈期。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癥狀看似消失一兩天后,又會加重。這非常容易造成誤判,如果不及時就醫,會導致死亡。”王齊兵介紹。
鵝膏屬的一些種類是最常見的劇毒蘑菇,長有菌蓋、菌環、菌托。這種“頭上戴帽(有菌蓋)、腰間系裙(有菌環)、腳上穿靴(有菌托)”的野生蘑菇毒性極強。
引起急性肝損害型的毒蘑菇主要是由含有鵝膏肽類毒素的劇毒蘑菇所導致。從中分離出來的鵝膏肽類毒素,屬于毒傘肽類毒素,是一種對人致命的毒素,其毒性要強于毒鼠強,可在幾天之內摧毀人體的肝、腎,人們會清醒地感受到來自身體的極度疼痛,直至昏迷、死亡。
含有鵝膏肽類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中毒癥狀明顯表現為四個階段: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和內臟損害期。患者進食毒蘑菇后一般發病較晚,有6~12小時潛伏期。潛伏期過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這是急性胃腸炎期。經過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患者自覺康復,但是患者肝、腎功能開始惡化,此期一般持續1~2天,“自覺康復”這段時期在醫學上被稱為“假愈期”。假愈期過后,患者重新出現腹痛、帶血樣腹瀉等癥狀,病情迅速惡化,最后導致身體各器官功能衰竭,5~16天患者死亡。
假愈期常常會讓患者、家屬或大夫忽視病情的嚴重性,從而錯過最佳救治時機,造成嚴重后果。
中毒后馬上去醫院
“這次是沒弄熟,弄熟了沒得毒!”被搶救過來的患者的一句話,讓醫生深感無奈。
“疾控部門和醫療機構每年都采取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慎采慎食野生蘑菇,但每年都會發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人們在采食野生蘑菇的時候,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對野生蘑菇的辨別、采食有一定經驗,殊不知‘毒從口入,禍由口生’。”州疾控中心食品營養與學校、環境衛生檢測所所長吳讓鵬表示。
州林科院經濟林所所長頓春垚介紹,目前,我國已報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種。該團隊自2021年以來在全州8縣市共采樣近1000份,目前已完成鑒定610份樣品,其中毒蘑菇達到62種。
有毒蘑菇“黑白雙煞”之稱的灰花紋鵝膏和裂皮鵝膏在我州均有發現,外觀溫良無害的條蓋盔孢傘、大孢滑銹傘等劇毒種類也分布較廣。目前,我州有毒蘑菇占已鑒定種類的16.5%。
由于毒蘑菇的形態多種多樣,部分毒蘑菇與食用蘑菇極其相似,菌類專家都很難肉眼辨認,老百姓更是很難根據其形態來鑒別是否有毒,因此每年全國各地都有因憑借“經驗”誤采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發生。僅今年以來,我州就有不少慘痛案例:
6月20日,村民鄭某在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中毒癥狀后,自己在家硬生生地扛了兩天,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在身體極度不適時才趕往醫院救治,相繼在縣、州兩級醫院住院治療,但毒素已造成內臟衰竭,無法挽回寶貴生命,同時也給家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6月24日上午,州中心血站供血科接到州中心醫院電話:“一位中年男子因誤食毒蘑菇中毒,需要申請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產品。”僅僅過去40分鐘,血站又接到醫院另一例因食用毒蘑菇中毒申請急診用血的電話。機采科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發出招募通知,愛心人士陸續趕到血站捐獻血小板,檢驗合格后血液產品第一時間送往醫院。
“為了排出毒素,會采取血液置換的方式,需要使用大量血液制品。如果發生野生蘑菇中毒,盡量趕往能夠進行血液置換的醫院,避免內臟損傷。”專家提醒,要慎采慎食野生蘑菇,一旦發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應及時送醫并保留所食蘑菇樣品或照片,以便醫生對癥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