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寒風四起,涼意漸濃,但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食用菌種植大棚里的繁忙景象卻溫暖了這一席寒風。近年來,白云區依托區位、資源、氣候優勢,按照“一園多點”產業布局,不斷健全完善食用菌全產業鏈,為了讓食用菌產業更好的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小菌菇搭上了物聯網發展的快車,打造“智慧菌云”,從菌棒生產、食用菌培育、食用菌加工、認證檢測、履歷追溯等方面全鏈條跟蹤、全方位管理食用菌產業,按下了現代都市農業的快捷鍵,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數字賦能促效益
“通過云計算,結合菌棒標準模型庫,以菌棒生長模型庫展示當前種苗生長狀態,如果預測到菌棒環境不適宜種苗的生長,系統會提前通過短信、顏色突變、警報等形式發出預警?!?5歲的阿所村村民羅仕文是食用菌產業示范園的一名技術人員,在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或公司制棒廠房內,羅仕文通過物聯網技術對溫度、濕度進行數據的監測與記錄。
“隨著制棒環境數據記錄的不斷疊加,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供技術人員建立預警機制,嚴格把控制棒環境,優化不同品種在不同溫濕度條件下的出菇率情況,對栽培料溫濕度進行針對性監管操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绷_仕文介紹。
“是時候澆水了,趕緊提醒種植人員?!痹谑秤镁乩?,負責人李國輝正在通過手機端查看食用菌生長情況,通過反饋的數據,他利用客戶端對園區工作人員發起了以上任務。
基地里負責智能菇房的種植人員通過手機接收到李國輝的任務后,在規定時間內按標準完成了澆水。
“‘智慧菌云’農事模塊可以解決以往手工記錄工作量大、數據儲存易丟失易遺漏等問題,為日后進行農事記錄查詢提供電子報表,提高農事操作規范性與種植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崩顕x說。
農事指導強服務
“以前經常要去田間地頭進行指導,為種植戶們答疑解惑,每次能指導的種植戶有限,周期拉得特別長。”白云區特邀食用菌專家張邦喜說到。
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張邦喜是貴州省農科院食用菌栽培與育種方面的專家,在過去幾年,每到食用菌栽培期,他都要深入田間地頭為食用菌種植戶開展“面對面”技術指導。
但最近,他指導的種植戶在之前的基礎上有大幅度增加,這要得益于大數據的加持,自“智慧菌云”正式亮相以來,張邦喜利用物聯網、視頻圖片比對等技術獲取食用菌生長環境實時數據,結合數據庫分析預警,及時對各大種植戶棚內環境變化、病蟲害防治提出應對方案,降低災害預測難、病蟲害防治晚所導致的經濟損失,為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產量和品質提供了技術服務保障。
除了有專家指導,針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白云區還以“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為目標,堅持“風險讓黨員先試,利益與群眾共享”,建立黨員致富帶頭人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其他黨員結對幫扶致富能手和產業大戶的雙向結對機制,實施以來,共有39名黨員和26名技術人才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真正把食用菌產業發展成為了當地富民產業。
小菌菇走進博物館
“大家可以通過面前的觸屏進入智慧菌云平臺的溯源板塊查到您購買的小菌菇信息……”。
在貴州菌菇博物館,講解員正在演示智慧菌云的溯源功能,消費者通過掃描農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了解該產品從制棒、栽培、加工到銷售的全部信息,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點,保證信息數據的安全可靠。
“‘智慧菌云’平臺主要依托邊緣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利用PC管理端和移動手機端相結合方式,圍繞食用菌全產業鏈菌種棒生產、種植、加工、供銷、認證及檢測6大環節,助力食用菌產業生產端實現標準化、規范化、數據可視化、閉環生產”貴陽蓬萊仙界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信息化專員廖乙任介紹。
博物館位于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蓬萊村,場館總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主題形象展示區、科普區、文創區、深加工產品展示區、研學講解區及品嘗體驗區等6個功能區域,通過圖文介紹、標本展示等方式,對食用菌相關知識進行科普介紹,對食用菌衍生文創產品、精深加工產品進行推廣宣傳。
除食用菌產業外,白云區已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越來越多傳統農業中,達到智能生產、風險可控,產品追溯、質量保證,精準管理、產量提升的目的,讓“智慧”貫穿于農業生產全過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