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美無度,木耳潤可書。11月的蘭城村,綠水青山,霧氣氤氳,一派生機,宛如仙境。一排排現代化噴灑設備時刻監測著空氣濕度,一顆顆晶瑩的水珠灑在木耳上,小小木耳紛紛綻放,開出一朵朵“致富花”。
木耳種植對于土壤,空氣濕度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山區是種植黑木耳的圣地。堯渡鎮森林覆蓋面積廣,林業資源豐富,具備天然的自然資源優勢。堯渡鎮因地制宜,充分發掘本地特色,切實謀劃木耳產業發展。
“這一片種植的是食用菌黑木耳新品種,2016年與省農科院聯合研發的,2020年被認定為‘皖黑木耳1號’。”基地負責人陳園德介紹道。
“皖黑木耳1號”品種相比于普通的木耳品質更優、出耳更早、出耳整齊、耳形圓整、長勢密集,單位產量大大增加,經濟效益增加。每年的出耳時間從10月到4月中旬,期間可以采摘10波。
據介紹,該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全面添置菌種生產機械化設備,全新升級改造菌種培養室,全方位推廣東至黑木耳綠色生產標準化技術,加強產品分級包裝,加強食用菌農殘檢測,以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這片蔬菜基地一共有120畝,其中60畝種植食用菌,黑木耳30余畝,羊肚菌25余畝。我從事食用菌種植已經三十余年了,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今年生產了大約20萬棒,總產值可以達到130萬元。”基地負責人說。
木耳作為當地的特色產業,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新的產業發展,更帶動了周邊百姓增收,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正在田地里采摘木耳的一位村民說道:“我是這里的長期工,一年大約有2萬多元收入,也正是有了這份工作,去年順利脫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據介紹,在這里務工的農戶一共30余戶,長期務工每年收入約2萬元,短期務工每年收入大約4000元,總共帶動16戶脫貧戶增收,鼓起了“腰包”。
在這片蔬菜基地,不僅種植了黑木耳,在不遠處的另一片田中,還種植了靈芝。
“靈芝的效益非常可觀,這里一共種植了60余畝,今年平均下來一畝地毛利潤7萬元左右,總共收入約400萬余元。”基地負責人陳園德介紹。
“下一步,我們還計劃引入更多的新品種、新技術,通過科技賦能產業,引入現代化農業生產設備,為鄉村振興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基地科技顧問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今年以來,堯渡鎮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加大力度推進產業發展,發揮村興公司“杠桿作用”,重點培育查橋片200萬棒食用菌、高嶺千畝油茶、西村百畝石斑魚、黃泥南燭、建東村藍莓等基地建設,下一步,堯渡鎮將立足鎮域特色,搶抓東至縣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契機,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按照現有資源稟賦,大力推動特色產業擴規、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