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廣西宜州是全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擁有26.4萬畝優質桑園,每年約有30萬噸桑桿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桑桿食用菌產業。據了解,去年以來,該市已建成桑桿食用菌示范基地3個,栽培桑桿食用菌上千萬筒。預計產量達500多萬公斤,產值約3000萬元。
據介紹,利用桑蠶生產中曾一度廢棄的桑桿作培植原料,生產桑桿食用菌,既可做到環保,也可提高農民種桑養蠶附加效益。
宜州農業局局長唐淵向筆者計算,一般來說,一畝桑園的桑桿可以加工成菌茼1500茼,出菌產值3500-3700元。也就是說,一畝桑園,除了可以養蠶賣繭得3000多元收入外,還可以通過利用廢棄的桑桿來加工栽培食用菌得3000多塊錢,這樣的話,每畝桑園的產值就要翻一番。“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全市26萬畝桑的枝桿來栽培食用菌,產值可望超過8億元。”唐淵表示。
現在,宜州每天種植出來的食用菌產品,除了供應本地市場和周邊縣市之外,還俏銷廣州、深圳、貴陽等地,產品供不應求。目前,當地蠶農對桑桿食用菌生產積極性日益高漲。據統計,僅今年5月份至今,該市已收獲桑桿食用菌50多萬公斤,產值約300萬元。預計今年全市桑桿食用菌產量達500多萬公斤, 產值約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