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貴州省劍河縣明確以食用菌作為“一縣一業”進行重點發展,全縣每年食用菌種植量均在1億棒以上,大量長完菌子的菌棒幾乎都只能作為肥料處理。今年七月,在與其它生物工程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劍河縣成功研發出廢舊菌棒發酵的生物飼料,最終實現變廢為寶。
食用菌菌棒原料主要是稻草、麥稈、玉米秸稈、甘蔗渣等農作物,雖然長完菌子的菌棒仍然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但因廢棄菌棒中含有不利動物生長的毒素,且難以去除,所以一袋袋廢舊菌棒都只能作為肥料進行處理。據劍河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楊仟介紹,廢棄菌棒用來做生物發酵飼料,最大的難點在于把里面的粗纖維軟化,第二個難點就在于把里面一些有毒的黃曲霉毒素進行分解和消除。
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經過長時間研究,今年七月,劍河縣終于成功研發出利用廢舊菌棒發酵的生物飼料,成品符合GB13078-2017《飼料衛生標準》,并得到檢測機構出具的中國認可、國際互認的檢測報告。
“通過生物發酵綜合作用,從而達到能軟化粗纖維、降解黃曲霉毒素,提升營養成分的轉化力這三個方面,使我們的廢棄菌棒能變廢為寶,通過資源整合讓我們廢棄菌棒,再次產生應有的應用價值。”劍河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楊仟說。
在劍河縣工業園區一車間里,記者看到鏟車正在將廢舊菌棒進行破碎,破碎后的菌棒碎屑并沒有作為肥料進行處理,而是作為豬、牛、雞等牲畜的飼料進行再加工,通過生物混合菌種發酵技術,研發生產廢舊菌棒發酵飼料。該生物料可替代牲畜飼料中50%飼用玉米,降低40%以上的玉米飼料成本。
龍勝美是首批使用該飼料的生豬養殖大戶之一,雖然有近三十年養殖經驗,但對于廢舊菌棒發酵的生物飼料用來喂豬,她也是頭一回聽到,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試喂了一段時間,沒曾想效果不錯。
“現在我們喂這個生物料,豬也肯吃,成本也很低,又加上它抗病能力也強,這個生物料對我們養殖戶來說就是一個最大的幫助”,劍河縣生豬養殖戶龍勝美邊算邊說。
和龍勝美一樣,目前劍河縣已有多家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戶正在對廢舊菌棒發酵的生物料進行試喂,其生豬日均增重為1.1斤/天/頭,與使用全價飼料增長速度持平。按成本計算,使用市面上的全價飼料,一頭大豬一天至少需要10元的成本,而使用發酵料最多只要6元,大大降低了養殖戶的成本。
據悉,此項技術的成功將有效緩解該縣林下養殖和生態畜牧水產養殖飼料在玉米上的依賴,擺脫養殖高成本低利潤無市場競爭優勢的困境。后續該縣將通過該技術帶動更多養殖戶實現生態養殖,進一步助推生態養殖產業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