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又到野生菌大量上市季節 云南4部門發出“奪命”毒菌10條警示


    【發布日期】:2021-04-30  【來源】:云南網
    【核心提示】:云南是野生菌的天堂。迄今,云南記載可食的野生菌在1000種以上,市場銷售可食用的野生菌有250余種,毒菌約200余種,易混淆常誤食而引起中毒種類約20余種。
          云南是野生菌的天堂。迄今,云南記載可食的野生菌在1000種以上,市場銷售可食用的野生菌有250余種,毒菌約200余種,易混淆常誤食而引起中毒種類約20余種。針對目前又到野生菌大量上市季節,4月28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 云南省食品安全協會、云南省市場監管局食品抽檢監測處發出奪命”毒菌10條警示,便于群眾理解與記憶,實現科學食菌,避免誤食毒菌事件的發生。
          警示1
          菌蓋有鱗片,菌柄有菌環,菌柄基部有菌托(或環形棱紋菌托)(即頭上帶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靴)的白色鵝膏菌類是劇毒的毒菌,引起肝臟損等多種臟器壞死,最終因造成人體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這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常見、毒性最強的毒菌類群。
          警示2
          形態上極易與可食的火炭菌(稀褶紅菇、密褶紅菇)相混淆的亞稀褶紅菇(見下圖)是一種誤食后引起橫紋肌溶解,造成心臟驟停的劇毒性毒菌,死亡率極高。區別特征為亞稀褶紅菇菌肉、菌褶均為白色至灰白色,受傷后變紅,而不再變黑。火炭菌則是先變紅,后變黑,形態似火炭焦黑。凡遇“火炭菌”類的要特別小心辨別,安全起見,建議不采,不食。
          警示3
          形態似黑木耳類的野生菌,辨別可置于弱堿性水(自來水中加一點點食用堿面)或熱水(≥60℃)中,浸泡約1分鐘,若有大量褐色至黑色色素析出,水變為深褐黑色,即可判斷這是一種極易與黑木耳混淆的毒菌——葉狀耳盤菌。誤食此菌引起皮膚及黏膜類組織發生光過敏類的反應,灼傷針刺樣疼痛,嚴重者因咽喉水腫窒息而亡。
          警示4
          凡蠟質、易碎、傷后或觸摸變黑的野生菌,屬于蠟傘或濕傘類的毒菌,誤食容易引起腸胃系統疾病,嘔吐腹痛等腸胃炎癥狀;建議不采、不食此類野生菌。
          警示5
          菌褶有淺綠色至青色色澤的為毒菌—大青褶傘,誤食此毒菌常引起嚴重腸胃系統疾病,嚴重時會造成肝等臟器和神經系統的損害。
          警示6
          菌褶幼嫩時白色至乳白色,成熟時深茶褐色至黑色,最后液化成液體流出,常見的如毛頭鬼傘(雞腿蘑)、晶粒鬼傘等屬于鬼傘類毒菌。此類菌幼嫩時可食,成熟或接近成熟菌褶變黑色后,誤食后容易引起腸胃系統疾病,腹痛嘔吐等胃腸炎癥狀,損害健康。
          警示7
          菌蓋斗笠形,表面具有輻射狀纖維條紋,菌褶茶褐色或粉色的野生菌屬于絲蓋傘類或粉褶菌類毒菌,易與絲灰口蘑(俗稱灰灰菌)和幼小灰雞樅菌相混淆,誤食后發生神經型、胃腸炎型等中毒癥狀,危害健康。
          警示8
          鼻聞有刺鼻異味的、惡臭的、魚腥味、辛辣等不悅氣味的;或咀嚼有苦味的、辛酸或辣味的、肥皂味、柴油及油漆味等令人作嘔口感的,多為毒菌,誤食引起腸胃、神經系統或腎、肝臟器官損害至衰竭。凡此類野生菌,建議一律不采、不購、不食。
          警示9
          購置野生食用菌一定要在正規的、固定的市場選購,切勿選購多種混雜野生菌;不采、不食、不認識的或從沒有吃過的野生菌。
           警示10
           見手青類的牛肝菌務必燒熟、炒透、煮熟才可食用;吃剩余的牛肝菌菜肴再次食用前務必再次加熱高溫燒熟,才可食用,否則容易發生神經系統的中毒癥狀。
        若一旦誤食了毒菌后應及早送醫院及時治療,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同時,介紹了常規輕度中毒處理方法 :
          治療誤食毒菌中毒時應首先幫助病人排除體內毒物,防止毒素繼續吸收而加重病情。催吐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藥物催吐,讓病人服用大量溫鹽水,用手指刺激咽部,促使嘔吐;或者用硫酸銅,吐根糖漿,注射鹽酸阿樸嗎啡等催吐。不可以嘔吐的,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攝入毒物4~6小時內洗胃效果最好。同時為清除腸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鎂口服,進行導瀉,但有中樞神經系統、呼吸、心臟抑制的中毒患者或腎功能不良者以硫酸鈉導瀉。還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山露醇作為導瀉劑,特別是灌入活性碳后,更能增加未吸收毒物的排出效果。早期可采用大量輸液,以使毒素從尿中大量排出。這些是常規輕度中毒處理方法,嚴重者要根據毒素針對性地進行及時救治。
          切勿嘗試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民間經驗”去分辨毒菌,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所以,要避免誤食毒菌中毒事件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不采摘、購買、烹飪不熟悉的野生菌。
     
    關鍵詞: 野生菌 毒蘑菇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山市| 黎城县| 绥阳县| 波密县| 望奎县| 广州市| 兰西县| 赣榆县| 盘锦市| 米泉市| 永仁县| 蓬莱市| 新余市| 静海县| 遵义县| 鄂托克旗| 克东县| 巴林右旗| 施甸县| 洛阳市| 阳原县| 瑞金市| 洪雅县| 崇信县| 塘沽区| 兴城市| 泸定县| 纳雍县| 兰坪| 阜城县| 且末县| 临洮县| 阿坝| 承德县| 富宁县| 修文县| 莱州市| 青浦区| 吐鲁番市| 淳化县|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