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讓我下定決心做農產品深加工,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鳳臺縣李沖鄉魏郢村食用菌養殖專業戶魯中祝說,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促使她從養殖轉型到深加工。
已經栽培食用菌20多年的魯中祝代表,2000年創辦了鳳臺縣真菌研究所,研究出食用菌新品種10多個,引導全省1200多戶農民發展食用菌生產。2002年她又成立了鳳臺縣真菌協會,走“研究所+協會+基地+農戶”的專業經營路子,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被當地群眾稱為“魯菌王”。
然而,在劇烈變化的市場面前,“魯菌王”也一度遇到了困難:主要用于出口的雙孢菇收購價格從4.5元一斤降到了6毛錢一斤,金針菇、平菇等銷量也減了不少。
魯中祝代表告訴記者,她的真菌研究所有8名科技人員,研發的新品種先在自己的基地試種,待穩產高產后再行推廣。這讓她不斷有新的高檔品種去開發市場,不過也要承擔研究、試驗和市場變化的巨大風險。
“食用菌再高檔也畢竟是初級產品,市場一旦不好,就難以抵擋風險,必須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深加工,圍繞食用菌延伸產業鏈,才能抗風險。”魯中祝代表深有體會地說。
經過市場調查,去年7月,魯中祝代表投資480萬元開始建設食用菌加工廠,準備將自己手頭上的原料就地加工。工廠今年投產后,可以加工500噸食用菌。另外,魯中祝代表還在打著菌渣的主意,準備今年再建一家有機肥廠,“我去參觀一個有機肥公司,發現80%的原料是菌渣。我們這里養菌產生那么多菌渣,為啥不可以就地加工,做成有機肥?”
“困難只是暫時的,現在中央那么重視農業,有那么多惠農強農的好政策,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加快致富步伐。”說這話時,魯中祝代表顯得特別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