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生豬、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參(中藥材)、梅花鹿、果蔬、林下及林特”十大產業集群建設,通過全產業鏈開發,努力向萬億級規模產業邁進。
目前,吉林省已成功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雜糧雜豆、吉林長白山人參、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吉林優質畜產品、吉林梅花鹿等七大“吉字號”農產品品牌,有11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全國300個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名錄。
“品牌是農特產品競爭的關鍵要素。”深耕桑黃產業的張德智對此深有體會。在他看來,中藥材的藥用價值決定了產品的市場前景。
桑黃作為一種中藥材,被譽為“森林黃金”。8年前,30歲出頭的張德智看準了桑黃的藥用價值,辭去公務員工作,回到家鄉從事人工桑黃種植項目。當時在吉林省,桑黃產業尚處于萌芽階段。
為了能種好桑黃,張德智請來農業專家開展實驗性培育。專家指出,長白山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適宜桑黃生長。于是,張德智就在長白山腳下承包土地,在大棚里培育桑黃。從零起步,沒有經驗可循,一切只能靠摸索。為觀察桑黃的生長狀況,他吃住在大棚里。歷經多次試驗,兩個大棚終于產出了優質桑黃,經鑒定可大面積推廣。
為解決銷路問題,張德智引進浙江一家醫藥企業,與之簽訂了購銷合同,桑黃銷售難題迎刃而解。
“家鄉需要年輕人,也重視培養年輕人。”張德智說,桑黃種植資金投入大。在他犯難時,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先后給予他補貼資金,幫助他改善種植基地,建設大棚和保鮮庫冷鏈系統。
如此的支持力度讓張德智干勁十足。統一種植、采收、包裝銷售,集菌種、種植、研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桑黃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張德智成為吉林省桑黃產業的佼佼者。如今,張德智團隊的桑黃種植大棚擴建到320棟,占地20多萬平方米,覆蓋周邊22個行政村,帶動當地700多名農民就業。
85后創業者張金朋,是最早一批種植玉木耳的人。他研究生就讀于吉林農業大學,了解到吉林農業大學院士團隊研發出食用菌新品種玉木耳,通體白色,形似黑木耳,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當時玉木耳在全國市場尚屬稀缺品種,返鄉后他做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如今,張金朋已成為全國玉木耳種植專家,與吉林農業大學院士團隊一起,在吉林省推廣玉木耳種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并將玉木耳種植技術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份。
2024年,在政府相關部門支持下,張金朋在長白山腳下建起大型菌包廠,憑借當地氣候與地理優勢,培育包括玉木耳在內的多種菌包,銷往全國。“玉木耳產業已從1.0版升級到2.0版。”張金朋說,2025年菌包廠正式運營后,將帶動周邊7個邊境村的村民就地就業。
還有很多像張德智、張金朋一樣的年輕人,他們返鄉創業,甘當“土專家”,瞄準特色產業發展的契機,在白山黑土間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