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辦的云南省加強食物中毒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云南省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云南發生野生菌中毒1000余起,死亡35人。
近日,云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夏秋季食品安全預警公告,提醒民眾預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公告表示,不采摘、采購、食用自己不熟悉、不常食用或顏色鮮艷的野生菌類。不將多種野生菌混合加工食用,烹飪時一定要煮熟炒透。學校食堂等集體供餐單位不得制售野生菌,各類餐飲店應謹慎加工和銷售野生菌,并落實安全責任,要積極開展野生菌安全知識宣傳。
此外,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公告稱,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識,不隨意采摘食用不熟悉、腐爛、幼小不能辨別的野生菌類。
食用野生菌應避免多種類混雜,烹飪加工時一定要燒熟煮透,嚴禁生吃涼拌,不宜同時飲酒。
食用野生菌如出現頭昏、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癥狀,應第一時間到最近的醫療機構就醫,不要耽誤。
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做好預防野生菌中毒宣傳、監測報告和應急救治各項準備工作,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
在這“生死攸關”的季節
如何安全食用野生菌?
野生菌子通常分為有毒和無毒,也就是吃貨眼中的“能吃”和“不能吃”。常見的無毒野生菌則包括雞樅菌、青頭菌、干巴菌、雞油菌、松露、松茸等。而有毒野生菌根據中毒癥狀和毒素的化學結構,大致分為劇毒、有毒兩大類,劇毒菌種可造成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橫紋肌溶解型中毒;有毒菌種可造成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類型中毒。
野生菌中毒癥狀
中毒類型可分以下幾類:
1.急性肝損害型:此型中毒絕大多數為鵝膏菌屬的劇毒種類所導致,潛伏期10—24小時,最長可達數日。病情復雜而兇險,病死率高達90%以上。
2.急性腎衰竭型:急性腎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鵝膏菌屬中的有毒種類引起,中毒特征表現為誤食后具有8-12小時的潛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損,主要表現為急性腎功能損害。
3.橫紋肌溶解型:橫紋肌溶解型中毒發病快,在1小時內出現癥狀。開始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癥狀,6-12小時出現全身乏力明顯,肌肉痙攣性疼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困難,血尿或血紅蛋白尿,出現醬油色尿液。
4.胃腸型:食用后,潛伏期10分鐘-6小時,表現無力、惡心、劇烈嘔吐、腹痛、水樣腹瀉等癥狀。此類型較為常見,約占發病率的80%。病程短,易治愈。
5.神經精神型:食用后,潛伏期10分鐘-12小時。中毒癥狀除有為胃腸型癥狀外,主要有神經興奮、幻覺、精神錯亂和抑制,也可有多汗、脈緩、瞳孔縮小,唾液增多、步態蹣跚等癥狀。病程短,無后遺癥。
6.溶血型:食用后,潛伏期6-12小時,除有急性胃腸型表現外,還會出現貧血、黃疸、血尿、肝腫大等溶血癥狀,嚴重者可致死。
吃菌中毒怎么辦
食用野生菌后10分鐘到48小時內,如出現頭昏、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疑似食物中毒癥狀,應提高警惕,及早到醫院就診,同步可以立即采取以下方法:
1.如意識清醒,可讓病人飲濃茶或微溫開水,然后用筷子刺激咽喉部,促使嘔吐。如此喝水、吐出,反復多次。
2.吐、瀉嚴重者,要多飲水并補充電解質(藥店出售的腹瀉的口服補鹽液即可)。
3.在自行救治的同時以最快的速度送病人到醫院搶救,避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