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白菇種植中,我市菇農表現得更為理性。他們根據市場需求,適時種植白菇,盲目搶早搶種的現象已經大為減少。
9月25號晚上的一場暴雨,使氣溫隨之下降。這猶如吹響了白菇種植的沖鋒號,特別是清湖、虎山、鳳林等平原鄉鎮街道,菇農們紛紛開始行動,拌料,裝袋,起火生爐,高溫滅菌,隨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
與往年相比,今年我市白菇種植的時間已經推后一個星期左右。一方面是因為今年的氣溫較高,另一方面則是菇農們對市場的理性把握。
利用山區小氣候發展早白菇一直是我市的一個比較優勢,山區的菇農們在有些年份確實嘗到了“早”的甜頭,提早上市的鮮菇賣了好價錢。但是,也出現了部分菇農盲目搶早搶種的現象,往往氣溫不穩定而導致產量下降,甚至出現細菌感染而造成鮮菇品質不好。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工廠化白菇種植熱潮,也對靠天吃飯的早白菇種植形成了沖擊。工廠化種菇因其生產條件穩定而帶來穩定的鮮菇產量和品質,同時也穩定了早白菇的市場價格。因此,不少菇農開始意識到,與其冒風險搶種早白菇,不如通過加強管理來增加中菇、晚菇的產量和品質,收益可能更有保證。
我市的白菇產業領導小組也一直關注早白菇種植的風險問題,每年都呼吁菇農謹慎對待。今年我市的早白菇種植量有一定程度的減少,但平原地區白菇種植量有較大幅度的上升,預計今年全市的白菇種植量可達2.25億袋左右,比去年增加2500萬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