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聲華作報告
“2018年桑黃產業開始升溫,2019年中國桑黃產業分會成立,會議頻召開,時機點類似20年前樟芝在臺灣的起爆點。”9月7日,在2019首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主旨報告上,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吳聲華從桑黃產業興起的優勢、發展歷史、分布地點、發展方向幾個方面向與會代表分享了自己對桑黃產業的思考。
“桑黃產業的興起有兩項優勢:東西夠好、時機最佳。”吳聲華研究員表示。他介紹,桑黃保健功效不亞于樟芝,卻更廣泛,不苦、溫和、安全。當然。未來的產業規模如果大于樟芝、靈芝,也是極有可能的。除此以外,他從古今中外對于桑黃的記載中發現其正處于亟需世人重新發現的時代。桑黃與靈芝都出現在中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1968年日本學者以科學研究發現桑黃卓越的抗癌能力,才開始風行于日、韓,然而真正的桑黃種類未能厘清。2012年發現了真正的桑黃是個新種,而且效果最佳。2016年發表桑黃是個新屬。
據介紹,桑黃最早以“桑耳”之名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上,明代《本草綱目》及其他醫書也有記載。除中國古籍有記載外,朝鮮五百多年前的醫書《鄉藥集成方》和四百年前的醫書《東醫寶鑒》皆稱許桑黃有如靈丹妙藥,在中國更被稱為“森林黃金”。多處古籍記載說明了桑黃的作用之大,被世人所認可;1968年日本國立癌癥中心研究所到1990年代韓國開發桑黃為癌癥輔助藥物,多項實驗結果也證明其有抗癌作用。
談到桑黃分布地區時,他還介紹,目前中國已知桑黃野外分布點主要在西藏、云南、四川、湖南、浙江、湖北、山東、吉林等地,其桑黃孔菌屬(Sanghuangporus)已知有14種。同時,他詳細發表了自己對“桑黃沒能成為穩定的中藥材”的見解:真正桑樹桑黃極少,仿桑黃種類多,數量也多;種類難辨,古代沒有顯微鏡研究,也沒有DNA研究;桑樹桑黃子實體無栽培成功。除此之外,目前中、日、韓栽培者實為楊黃,稱桑黃。多種原因導致桑黃從源頭無法保證其是真正的桑樹桑黃,使其無法成為穩定的中藥材。
野生桑樹桑黃產量在1995-2002年為2-3噸,當時還有大量日韓商人來華購買,在2003-2012年處于1-2噸的冷淡期,一直到2013,由于新種發表產量才慢慢提升。預計在之后也會大量發掘、開發新產地甚至人工栽培,使其達到數量上的增長。對于桑黃產品的產生類型,吳聲華研究員介紹主要為野生子實體、栽培子實體、液態發酵、固態發酵四種形態。
在桑黃有效成分及開發前景上,吳聲華研究員講解詳細。桑黃有效成分主要有黃酮素(Flavonoids)、多醣體(Polysaccharides) 、三萜類(Triterpenoids)、超氧歧化酵素(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并且黃酮素是強抗氧化劑,在靈芝及樟芝缺乏。Hispolon有抑制腫瘤增生的功能,可以降低免疫細胞因發炎反應造成的細胞凋亡。Hispidin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力,能保護細胞免于因過氧化氫的氧化作用所引起的細胞凋亡,保護丙烯酰胺(Acrylamide) 對細胞造成的毒性。

報告現場
依據桑黃特殊性質,他認為,桑黃可成為21世紀明星藥用真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全方位廣效型保健功能,可替代市面上其他保健品;強效型,與樟芝功效接近且多元,積極性猶勝于靈芝;不苦、溫和、味道好,子實體水煮味同普洱茶,回甘,可煮多次;菌絲發酵粉味可口,入口可食,可直接添加于食品);安全性高,無副作用。由其性質可見,桑黃可開發產品可主要為健康產品、護膚品及醫藥等方面。
同時,吳聲華研究員也講到了桑黃產業發展的痛點。首先是非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所認可的保健食品原料。同時非中藥飲片,更未列入中國藥典。因此在中國無法開發為保健食品及醫藥品。中國的桑黃產業必須克服這些痛點,才可以真正起步并發展。也建議政府部門應盡早研究將桑樹桑黃(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及楊樹桑黃(Sanghuangporus vaninii) 收錄于中國藥典,納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藥品,并且規范這兩種藥用真菌產品的正確拉丁學名及中文名稱。只有這樣,桑黃產業才可以正規有效發展。最后,他認為建構不敗的桑黃企業必須要東西夠好、時機最佳,還要有品牌故事,才真正能使其發展。
9月6-8日,以“科技驅動 產業振興”為主題的2019首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在杭州奧城凱豪大酒店舉行,會議吸引海內外250余名參會代表前來參會。除主旨報告外,還進行了桑黃學術研討會、桑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桑黃產業企業家論壇、桑黃產業發展圓桌論壇,桑黃產品展銷環節,8日參會代表還前往海寧宏欣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黃栽培基地參觀。本次大會由中國菌物學會、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易菇網主辦,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桑黃產業分會、易菇網、浙江千濟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中國中藥協會藥用菌物專業委員會、中國保健協會菌物產業分會、浙江省食用菌協會、浙江省食用菌裝備協會、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海寧宏欣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協辦,并得到了諸城市良工機械有限公司、仙草堂(中國)桑黃產業基地、湖北上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贊助。會議由武漢菌博會展服務有限公司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