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聚焦食用菌產業工程建設。食用菌產業工程由工程技術中心和菌棒生產廠兩個主體項目構成,工程技術中心包括貴州烏蒙大山食用菌研究院和菌種廠,建筑面積12335平方米,規劃投資3616萬元,現已建成投入生產和使用;菌棒生產廠占地面積75.88畝,目前14000平方米的菌棒裝袋車間、3800平方米的料場、2條生產線、14臺裝袋窩口插棒一體機,6臺電腦程控高壓滅菌柜、3個接種室、10條固體菌種接種線、3條液體菌種生產線已建成,并完成了培養接種室、新風系統等安裝,鍋爐、配電等附屬工程建設也已完成,15360平方米的恒溫培養車間近期可投入使用。
二是聚焦食用菌產業生產建設。菌種廠建有裝袋生產線2條,自2018年3月正式投產以來,生產運行正常,日擴繁紅托竹蓀平皿母種400-500個,原種1000瓶,栽培種(三級菌種)約1萬棒,現已累計生產栽培種(三級菌種)75萬棒,可實現年產菌種300萬袋(棒);菌棒廠預計年產菌棒3000萬袋,2018年11月開始試生產,日產量在逐步遞增中,現已生產菌棒100余萬棒,目前菌棒廠已初步具備滿產條件,不久便可開始滿負荷生產。同時規劃建設3000個層架式四季出菇大棚,今年規劃建設保溫大棚1000個,目前正在采購大棚骨架材料和對平面布局圖進行細化設置。
三是聚焦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發建設。貴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自有母種、原種利用新技術生產,并對栽培種的生產配方、接種工藝的改進,使凈化區、接種環境及培養環境得到嚴格控制,縮短了培養周期,并提高了菌種質量,在菌種菌棒生產工藝革新上實現了污染率可控;另一個重大的技術突破就是紅托竹蓀液體菌種的研發,現已進入測試階段。目前,該公司已申請受理專利15項,其中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2項。
四是聚焦食用菌產業管理隊伍建設。為打破食用菌產業小規模、分散種植的經營模式,納雍縣創新建立了食用菌工廠化、專業化的經營模式,組建了一支由48名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構成的管理技術團隊,從成本控制、質量把控、規范運作等方面進行精細化、專業化管理操作,確保專項基金使用零風險,全面落實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五是聚焦野生菌資源調查和開發。自2017年9月以來,納雍縣聘請貴州省科學院研究員、國家二級教授、野生菌專家吳興亮開展縣內野生菌資源調查、標本鑒定與制作、成果編制等工作,先后在納雍大坪箐國家濕地公園等地布點,現已采集標本1000余個、圖片4000余張,鑒定野生菌種316個,完成納雍縣野生食用菌圖鑒書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