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陜西省科學院牽頭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秦巴山、呂梁山主要經濟作物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SQ2018YFD100035)”獲得國家科技部批復立項,項目總經費1435萬元,執行期為三年,項目負責人為萬一研究員。這也是陜西省科學院建院歷史上首次獲批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本項目匯集了陜西省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陜西省微生物所、山西農科院以及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等19家科研機構及企業,共設立4個課題,圍繞秦巴山、呂梁山集中連片貧困區域,選取商洛市柞水縣以及榆林市佳縣作為典型區域,針對當地生態環境脆弱、地理限制嚴重的現狀,因地制宜建立生態適應性農業,引進選育優良經濟作物適栽品種(食用菌、高粱、谷子等),集成與開發標準化種植、深加工及優質高產技術體系,將環境劣勢轉化為資源優勢,建立貧困地區產業與科技結合發展的新模式,為“兩山”地區脫貧攻堅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陜西省科學院“一所一品”產業化專項是我院精準服務地方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抓手,“食藥用菌技術試驗示范平臺建設及產業化開發”項目自實施以來,與柞水縣共同完成了“食用菌技術研發示范中心”一期工程,以廣泛收集、保藏和選育食用菌優良菌種、研發推廣食用菌生產核心技術為重心。已在羊肚菌、竹蓀、天麻、金耳等珍稀食藥用菌人工栽培及規范化發展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竹蓀與羊肚菌輪作模式的建立將使農戶每畝地受益近5萬元。完成“一個基地+三個輻射點”的產業扶持布局。2018年省委書記胡和平、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部長徐南平、中科院副院長李樹深院士、省委副書記賀榮等領導先后到基地視察指導產業扶貧工作。陜西省科學院以此為契機牽頭成功申報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定向項目——《秦巴山、呂梁山主要經濟作物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的批準立項充分肯定了陜西省科學院多年來在陜西縣域經濟及科技扶貧領域的發展理念與工作基礎,必將鼓舞全院科技人員以更高的熱情投入科技創新工作,為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全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