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農業,是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好門路。昨天上午,區農辦等有關部門邀請市亞熱帶研究所的3位農技專家,在澤雅鎮麻芝川村蹲點兩天,專門為該村的農戶傳授食用菌栽培技術,攻克栽培難關,以提高食用菌的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
我區澤雅鎮麻芝川村村民麻茂和去年12月份開始在廢棄的引水遂道里試種食用菌,共種下首批6300包秀珍菇菇菌,到目前為止已產出秀珍菇2000多公斤,收入4000多元。在麻茂和的帶動下,目前該村有30多戶搭棚零星種植秀珍菇,還有更多的村民對種植食用菌有著很大的興趣。但在近段時間以來,麻茂和種植的秀珍菇基地部分秀珍菇菇菌包陸續發現細菌感染,菇菌包變黑,出現死菇和斷殘菇腳,產出率低。如何防治菇菌病害,這幾天一直困擾著種植戶,也影響了他們大面積推進菇菌包培育的信心。
(采訪麻茂和:在山洞里種,空氣濕度大,空氣不流通,和家里種不一樣,我現在還是第一次種,技術不懂。)
區農辦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專門邀請了溫州亞熱帶研究所的3位農技專家把食用菌栽培技術課堂搬到了麻茂和秀珍菇基地里,現場把脈開藥方,為種植戶排憂解難。
(同期聲:溫州亞熱帶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劉又高:象這樣的菌帶已經被綠酶菌感染了,已經感染很厲害,放到我們這個山洞里已經不適應了,應該把移放到外面去。以防感染到其它的菌菇。象這樣的綠酶菌,在周圍灑一些石灰(消毒)。)
據現場授課的專家介紹,在山洞里培育食用菌,因為空氣濕度高,菇菌包最容易被雜菌所感染,要非常注意里面的空氣環境衛生,經常保持通風換氣,菌菇的生長最需要一定量的氧氣和二氧化碳。
(采訪麻茂和:經過老師指導后,給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一是怎樣控制雜菌感染,加強通風很要緊;二是用石灰消毒,保持環境清潔,使菇產率提高。)
在兩天的時間里,溫州亞熱帶研究所的3位農技專家還將分別就大田中棚地栽培蘑菇技術,雙孢蘑菇等5種食用菌栽培技術向麻芝川村60多戶農戶進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