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雨綿綿,把天空洗得越加凈透,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雨水滋潤后,梵凈山下豐腴的土地里騰起陣陣薄霧,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迷人香味,而這香味的源頭,正是木黃鎮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了既有‘仙菇’飄香,更有綠水青山的雙贏,更讓貧困群眾以食用菌產業走向脫貧致富。”通過這些年來的大膽探索和嘗試,印江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群眾”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積極打造“國家食用菌栽培標準化示范區”,走出了一條山區特色產業革命的新路子,成為銅仁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典型示范。
堅持五大發展新理念,實施“一區五地”發展戰略,在科學部署之下,銅仁市把食用菌列入六大重點發展扶貧產業之一,大力發展特色食用菌產業,著力推進食用菌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印江、萬山、玉屏、松桃......結下累累碩果。
去年,全市完成食用菌生產2.12億棒(袋),實現產量15.92萬噸,產值11.1億元。
今年1月至10月,全市食用菌完成生產規模種植3億多棒,收獲食用菌鮮品總產量17.1萬噸,總產值15.1億元,實現突飛猛進的裂變式發展。
引龍頭 固根基
豐收之秋,河畔的風沒有冬的凜冽,但也多了一絲寒意,走進印江木黃鎮深圳勁嘉集團貴州梵天菌業食用菌生產基地,物聯網智能生產大棚隔開細雨,留下十來度的氣溫,造就最適合香菇生長的環境。干凈的大棚內,盤龍村村民王玉英頭戴防塵帽,裹著橡膠手套的雙手麻利地裁剪開菌袋,細心整齊地擺放好快冒菇芽的菌棒,動作十分專業。
2017年3月,由印江自治縣引進的深圳勁嘉集團貴州梵天菌業有限公司駐扎木黃鎮高新農業示范區,并著手打造集現代化食用菌生產車間、食用菌深加工研發中心、物聯網智能生產大棚、菌農培訓中心、農旅娛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公司先后與511戶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同時還有力帶動周邊村民務工就業,王玉英就是其中之一。
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關鍵是市場主體。近年來,銅仁市在食用菌產業招商引資和培育各類食用菌經營主體上狠下功夫,采取“走出去,請進來,駐得下,留得住”的方式,著力讓企業發展壯大,讓農戶參與產業,切實促進農戶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
去年,全市食用菌產業外出到福建、浙江、河南等省份考察,學習交流活動30批次,外出人員210人次,招進客商來銅20余批次,約100人次。
近年來,招入深圳勁嘉集團公司入駐印江,貴福菌業公司入駐玉屏,四川綿陽保興現代農業公司入駐思南、德江、印江、江口、石阡、沿河等,貴州中科易科技公司入駐德江、思南。
去年末,全市招引培育食用菌各類市場主體176家。其中,企業31家、合作社92家、家庭農場53家。
截至目前,全市現有食用菌市場主體251家,其中公司37家、臺作社54家、村集體經濟58家、家庭農場和大戶等有102家,相繼生產出香菇、黑木耳、茶樹菇、羊肚菌、竹蓀(冬蓀)、灰樹花等多種品種,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創機制 聯百姓
今年11月,萬山區敖寨鄉“622”模式發源地的圖片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亮相。
位于銅仁東部的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村自2015年初被列為萬山區精準扶貧示范點以來,積極創新發展方式,選準門檻低、見效快的食用菌等大棚種植,整合財政、扶貧等多方資金建成了中華山村集體經濟示范點,創造性地提出了“622”分配模式,將純利潤的60%用于貧困戶、20%用于村集體經濟積累、20%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員獎勵。
目前,全鄉共發展食用菌企業4家,專業合作6家,建成食用菌示范產業園1200余畝,發展黑木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2000萬棒,年銷售收入達7000多萬元,實現直接就業300余人,帶動間接就近就業1000多人次。2016年底,被授予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其推行的精準扶貧“622”利益分配機制,被列為貴州省全面深化改革優秀案例,入選全國黨員教育教材。
與此同時,位于銅仁西部的石阡縣國榮鄉建英村則結合地方實際,采取以“黨支部+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形式及“6211”分配模式,探索性走出了依靠種植業的脫貧發展新路。
去年初,建英村組建了八齋溝農旅專業合作社,群眾通過土地和資金入股的方式參與合作社,每戶入股最低5000元,最高10萬元,在58戶合作社社員中有貧困戶37戶,實現了輻射區域貧困戶全覆蓋。
“從開始建大棚我就在這里務工了,自己村里的合作社,那必須支持。”40歲村民任永容外出打過工、做過小本生意,今年聽說建英村成立專業合作社,她毫不猶豫帶頭參加合作社,還長期在社里打臨工,家門口就業還有不錯的收入讓她干勁十足。
去年,該合作社新建10個食用菌生產大棚種植香菇6萬余棒,產量達6.9萬多斤,產值近20.7萬元。
將產業與百姓利益相聯結,才是發揮產業扶貧本質的根本所在。在建立利益聯結有效機制的征途上,銅仁市各區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創新,創造一大批值得借鑒的銅仁經驗。
如玉屏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業就業扶貧模式、“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輸出式扶貧模式、資金入股固定回報模式、精扶貸“541”入股分紅模式、政府推進式產業發展分紅模式、村建“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推動扶貧模式。
德江采取“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大戶(散戶)”發展模式。由扶投公司統籌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由招商引資企業負責生產布局、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借鑒安龍“1210”利益聯結模式,以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帶動周邊大戶或農戶共同發展。
石阡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食用菌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作用,讓貧困群眾共享產業發展成果,采用實名制使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快土地流轉得田租,獲得財產性收入;基地務工得報酬,獲得務工性收入;入社入股得分紅,獲得生產性收入;承包基地得盈利,獲得創業型收入。通過多元的發展模式,在企業、基地與貧困戶之間架起了“金橋”,助推貧困群眾多渠道增收致富。

守綠色 可持續
綠色是大地的底色,是銅仁的本色,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亦是如此。近年來,全市各地高度重視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綠色發展理念,切實建立菌材供給和儲備長遠目標,嚴格控制生產廢棄物處理,堅定不移的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的食用菌產業發展之路。
在建立菌材供給和儲備長遠目標上。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要求“制棒所需木屑、棉籽殼、麥麩”等原材料要從外地購入,禁止在本地砍伐樹木加工木屑生產食用菌。同時,全市計劃在3年內,利用林業部門的退耕還林建設項目,重點發展榿樹等低脂、速生樹種菌材林基地20萬畝。
嚴格控制生產廢棄物處理,德江縣在煎茶鎮建成一個食用菌循環利用加工廠,每年處理和加工1億棒以上廢棄菌棒。
印江積極研發替代原料栽培技術對食用菌栽培的原料進行調配和改良,引進和大力推廣對木材需求量少的雙孢菇、羊肚菌等,采取造林補貼等方式在石漠化嚴重區域種植速生林,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提專業 保質量
玉屏田坪鎮的蘇州太倉對口幫扶食用菌產業扶貧示范基地,項目依托貴州貴福菌業公司,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和“三統一”的模式,即“統一提供菌袋、統一提供技術管理、統一產品(廢菌袋)回收模式”及產業全覆蓋“10113”模式,真正實現了貧困戶穩定增收。
可以說,蘇銅對口幫扶長效機制的建立,給了當地發展更多的信心,成為銅仁市食用菌產業走向專業、提升品質的助推劑之一。
為進一步打造專業化、品質化食用菌產業,在東西協作扶貧上,銅仁市積極搶抓機遇,邀請對口幫扶城市的相關人員,到相關區縣建設食用菌生產基地,配套建設棚室、冷藏庫、培訓和補貼菌棒等,并幫助建立蘇州市場銷售窗口等,千方百計促成產供銷合作,實現產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前,各區縣又迎來了一批蘇州來銅仁支農專家技術人員,具體幫助指導各地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經濟,助推各地脫貧攻堅戰略實施。
在抓好常規品種生產經營基礎上,銅仁市力爭開發梵凈山、佛頂山和烏江沿岸本地特色食用菌產品,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產品,助推優質綠色梵凈山珍產品風行天下。
在市場拓展情況及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應用上,去年,銅仁市印江自治縣堅持引進企業發展延伸產業,全縣已引進培育食用菌企業、合作社22家,其中上市企業深圳勁嘉集團注冊了“梵凈仙菇”商標,食用菌產品獲得有機認證和食品安全許可證。
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上,銅仁市各地陸續展開食用菌基本技能學習培訓,去年開展培訓約150期次5200人次。
在完善產品質量狀況及檢測、監管方式上,銅仁市積極鼓勵食用菌企業實行產地產品準出檢測和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制度,鼓勵扶持全市食用菌產業企業(合作社)積極創建品牌和申報“三品一標”認證。2017年,全市獲得無公害產地產品一體化認證的產品10個。
如今,具備多種養生價值和食用價值的食用菌產業,汲取著梵凈山下的珍貴養分,在各級各地的努力栽培中欣欣向榮,在曾經收效甚微的土地上,正加倍回饋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欣喜的脫貧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