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人們管野生蘑菇叫“菌子”,用云南方言說就是“菌兒”。盛夏到初秋,云南野生菌紛紛上市,成為人們爭相品嘗的山珍美味。在云南人眼中,這個“菌”和普通蘑菇稍顯不同,它營養豐富,自由生長在山林間,代表野生,代表獨一無二。“吃菌兒去”,是盛夏初秋時節每個云南人心照不宣的樂事。
彩云之南 真菌王國
在云南,人們管野生蘑菇叫“菌子”,用云南方言說就是“菌兒”。
盛夏到初秋,云南野生菌紛紛上市,成為人們爭相品嘗的山珍美味。在云南人眼中,這個“菌”和普通蘑菇稍顯不同,它營養豐富,自由生長在山林間,代表野生,代表獨一無二。“吃菌兒去”,是盛夏初秋時節每個云南人心照不宣的樂事。
每年5月到11月,是云南野生菌生長旺季,復雜的地形地貌,多種多樣的森林類型以及立體的氣候條件,孕育了云南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據了解,云南蘊藏有大型真菌2729種,居全國之冠。目前云南市場上出售的野生菌種類也多達250余種,全省129個縣均可見到它們的身影。
菌出深山:哪里有菌窩,拾菌人了然于胸
早上7點,云南撫仙湖畔云霧繚繞的群山之中,想要跟上陳小沖的步伐并不是那么容易,為了能在中午一點左右把野生菌送到市場,每天天還沒亮陳小沖便要啟程。此行,陳小沖準備摘一些干巴菌、青頭菌和雞樅。
據陳小沖介紹,雞樅每年都出在同一個土塘里面。只要看到土塘里有裂縫就可以挖了,冒出土的雞樅就賣不上好價錢了。雞樅在市場上可以賣到300元一公斤。水分充足、花口好看的干巴菌被他們稱為“肉菌”,干巴菌在市場上可以買到1000多元一公斤。
為了方便拾菌,一家人搬到了山上的簡易房里,每天清晨,陳小沖和父親、母親一起出門,分片區撿拾菌子,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里,多的能撿到20多公斤,少的也有5公斤左右。
野生菌產業助力云南脫貧致富
今年雨水不足,菌子的品相沒有去年好。但是也比以前在老家種地的收入要多很多。按市場行情,陳小沖預估今年的收入應該有10幾萬元,刨掉1萬元的承包費,還是有很大賺頭!
為保證品質,菌子出土后,陳小沖會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只有這樣,菌絲才不會被破壞。還需要定期除草、給菌子蓋小棚,小棚用小樹枝搭建,頂上蓋松針,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一家人遵守著山林的規矩。
新鮮的菌子一采到手,一家人便開始忙碌起來,清理干凈后,陳小沖立刻開車把菌子運往昆明市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固定的“菌販子”在那里等他。再過兩年會修好一條從大石巖村到昆明的公路,這樣送菌子去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路程可以減少半小時。
云品出滇:野生菌為世界帶去云南問候
位于昆明市福發路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熱鬧非凡。交易中心占地32畝,共有攤位1000余個、商鋪420間。在這里,“菌販子”們拉來幾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的野生菌,賣給更大的批發商,一直加班加點到凌晨。交易大廳旁的商鋪前,快遞員熟練地打包松茸、干巴菌等名貴食材,它們將在48小時內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的餐桌上,有的甚至還將遠銷國外。
交易中心總經理黃克良自2005年起一手把市場建成,見證了10多年來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發展壯大。現如今,“木水花”的食用野生菌不僅在國內占有一席之地,還遠銷到了日本、韓國、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7年全年在“木水花”交易的野生菌就達到了3.8萬噸,再加上干貨、凍品等加工品,交易額達70.8億元。2017年,云南全省食用菌產量為49萬噸、產值達136億元。帶動了整個產業30萬的從業人員。
“要讓云南的山區老百姓真正達到脫貧致富,也要讓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品嘗到云南得天獨厚的美味。”黃克良說道。
菌出云南,云南人吃菌子,也愛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