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烘烤、分揀、裝袋……日前,在位于河南省嵩縣城關鎮的香菇小鎮上很是熱鬧,菇農們麻利拾掇著香菇,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走進陜西楊凌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河南嵩縣城關鎮食用菌種植基地,只見一排排架子上整齊劃一地擺放著白色的菌袋,工人們正在忙碌地將菌棒上的菌袋剝落,讓一個個長勢飽滿的香菇探出頭,生機盎然。
“接下來,這些香菇將在我們嚴格的溫度和濕度控制下,迅速生長,即將進入市場,成為人們的桌上美餐。”正在大棚內忙碌的城關鎮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喬光輝,談及香菇種植時笑得合不攏嘴。
托起農戶增收夢
“現在正是香菇出菇的高峰期,預計每天可以生產香菇400多斤。香菇的市場價較高,不出意外的話,今年應該會有個好收成!”城關鎮陶村的貧困戶史愛香,臉上綻開了幸福的笑容。
走進該基地大棚內,淺褐色的香菇像小傘一樣長在排列整齊的菌棒上,村里的婦女們在有說有笑地采摘香菇。喬光輝說,現在是采摘香菇的旺季,三天采摘一次,一次大約采摘2500斤到3000斤左右。正常一個大棚能擺15000個菌棒,采用立體香菇種植,一個大棚能擺30000個菌棒,大大增加了收益。
據了解,該基地占地110余畝,主要以香菇種植為主。該基地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對社員和工人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廣泛帶動周邊地區有條件的農民發展大棚食用菌生產技術,提高科學種植水平。去年,該基地銷售額達2301萬元,凈利潤308萬元,帶動嵩縣食用菌種植戶增收500余萬元。
深耕香菇產業鏈
據喬光輝介紹,該基地采用“兩免四統一”(即為農戶免費提供種植大棚,免費技術指導,企業統一供應菌袋、統一供應菌種、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模式,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該模式這不僅有利于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又免除了農民在銷售方面的后顧之憂,示范帶動城關鎮周邊貧困村種植食用菌200萬袋。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靈活可行的科學合理的組織運營機制,將開放的市場、國家的政策、企業的資金、科研機構的技術、農戶的土地、農村的勞動力、產地的生態和資源等有機結合。
喬光輝說,食用菌產業是變廢為寶的朝陽循環產業,他的目標是要讓香菇的種植實現生態全循環模式。喬光輝正在逐步探索由過去的粗放式生產向無廢料生產轉變,建設生態全循環模式,即木渣木屑和麩皮用來制作食用菌生長的培養基,菌袋經過剝離分揀回收再利用,廢菌棒和生物降解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快速轉化為有機肥,菌腿打成粉末后與玉米面按比例混合喂豬,做到從香菇的種植到香菇的產出無廢物產生,真正實現由傳統種植向現代產業園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