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近,天氣逐漸轉熱,銀耳生產進入淡季,在古田縣大橋鎮沂洋村的一座“智慧”菇房里,負責人葉建洪卻忙著將新一批銀耳菌棒放上床架,等待出耳。得益于智能綜合監控系統的應用,銀耳全年全天候生產已經不是問題。葉建洪一家三代人均從事銀耳種植,他們傳唱了一段銀耳家族產業的佳話,同時見證了古田銀耳產業50余年發展歷程的變與不變。
半個世紀以來,古田銀耳產業變的是不斷推陳出新的生產技術,不變的是古田食用菌人的勤勞奮斗、開拓進取。
段木上的產業萌芽
食用菌最早的人工栽培方法為“原木自然引種法”,產區被嚴格限制在有天然種源的山區。古田縣菇農于上世紀60年代末引進銀耳菌種,采用段木打穴接種栽培,模擬食用菌在自然界的生長環境。
葉建洪的爺爺、年過八旬的葉玉春是古田較早一批以段木栽培銀耳的菇農,他對生產流程記憶猶新:“砍回來的木材截成約一米長的段木,用鑿子打穴,接入菌種后按井字型堆疊,菌絲培養成熟后,將段木人字形架起,放置在天井、空房里……”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葉玉春一家九口人吃的是地瓜飯,配的是咸菜,栽培銀耳為他們家解決了部分生計。“當時不敢大搞銀耳生產,就連小販也是悄悄進村,拿著一個不大的袋子,挨家挨戶詢問收貨。” 葉玉春說。
由于段木栽培的銀耳產量極低(每立方米木材僅產450克干耳),且生產周期長達3至7個月,經濟效益十分有限,聰慧的古田人一直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栽培技術。
1977年,銀耳瓶栽技術試驗成功的消息從古田傳出。菇農利用罐頭瓶裝木屑栽培銀耳,尤其是瓶內種耳、瓶外“開花”技術的突破,克服了破瓶取耳的問題。經對比,瓶栽銀耳產量比段木銀耳提高15至20倍,生產周期縮短至40天左右。從此,古田銀耳逐步進入商品化生產。
葉玉春眼見瓶栽銀耳的朵型更大、產量更高,也加入瓶栽銀耳的大潮中,他東拼西湊了300個瓶子,在自家灶臺上搭了一個簡易高溫滅菌灶,就這樣開始轉型到瓶栽生產。
1979年,古田縣銀耳干品產量6.8噸,生產規模盡管沒有巨大的飛躍,但是菇農的生產基地逐漸從林下、天井、庭院轉移到農舍,銀耳產業靜待“蝶變”。
袋栽銀耳的發源地
瓶栽技術獲突破以后,創新成果接踵而至,先是古田菇農在全球首創食用菌袋栽技術,后又引進棉籽殼試種銀耳取得成功。
銀耳袋栽技術省去了瓶栽的繁雜工序,以聚乙烯塑料薄膜袋替代瓶子,滅菌后打孔接種,以臥式排架出耳,每袋可長銀耳4至5朵。
“袋栽銀耳的產量非常大,廣受菇農歡迎。”葉玉春說,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銀耳生產規模擴大,他的大兒子葉下洋接棒成為家族的第二代菇農。
此時,正值改革開放的春風勁吹,農產品被大量擺上集市,古田銀耳市場逐漸解凍,葉下洋和村里的其他菇農生產熱情高漲。
由于食用菌袋是新鮮物件,市場上少有供應,年輕的葉下洋像許多菇農一樣,用熨斗自制。遺憾的是,自制袋子密封性不佳,導致銀耳棒的細菌感染率非常高,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食用菌袋可批量生產前。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昔日作為高級滋補品的銀耳走進了千家萬戶,簡陋的栽培場所和設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銀耳生產需求。于是,一些菇農開始將閑置的房屋進行改造或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建起土木結構的銀耳專用栽培房。
“專用房的硬件條件和簡易菇棚相比有明顯提升,對銀耳產量和質量都大有幫助。”此時,葉下洋在村里率先蓋起了專用菇房,銀耳生產從一年3批次擴大到5批次,一躍成為村中的銀耳種植大戶。
銀耳專用房的推廣使用結束了在農舍內栽培銀耳的歷史,為古田縣銀耳栽培向規?;?、標準化、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至2000年,古田縣累計建成銀耳專用栽培房8000座,銀耳干品年產量突破1萬噸。
新菇農的“智慧”追求
“傳統銀耳專用房的溫濕度需要手動調節,精度不高且費時費力,為什么不引進更為先進、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智慧菇房’呢?”說這話的是葉家的第三代菇農葉建洪。
2015年,古田縣安排1000萬元資金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葉建洪成為這項政策的受惠者之一,他獲得50萬元專項補助,用于引進帶有智能綜合監控系統的菇房。由于這種菇房可自動監測并調節菇房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銀耳可實現全年全天候生產。
今年初,葉建洪又在古田縣率先引進配備可視系統及物聯網控制系統的“智慧菇房”,享受古田縣省級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專項補助資金70萬元。相較于上一代菇房,管理人員除了可以在系統前端控制菇房,還可利用電腦、手機APP實現遠程監控與操作。與此同時,客戶也能通過互聯網觀看菌菇的生長過程,令采購者更加放心。
目前,葉建洪設在沂洋村的生產基地完整保留了銀耳專用栽培房、銀耳標準栽培房以及“智慧菇房”,立體呈現了古田食用菌生產條件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