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淳安當地微生物研究所在千島湖發現一種非常少見的野生菌類——美味齒菌。這是調查人員第一次在當地發現該類菌株。此次的發現有兩點非常特別:第一是美味齒菌可食用,且味道鮮美;第二,發現的數量很大,以菌群的形式存在,菌株量可能達到幾百株。
發現美味齒菌菌群
大概一周前,淳安縣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次平到達千島湖東南湖區某處山林,同行的還有當地林業部門專家和向導。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菌類。
“這個時節的濕度、溫度都非常適合菌類生長,是進行專項調查的好時機。”何次平說,一路他們發現了多種野生菌類,顏色豐富。“絕大部分都是此前已經發現的,直到在一處背陽山坡發現了美味齒菌。”他說,當時初看就認為是一種千島湖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菌類,可能是美味齒菌,數量應當十分稀少。但通過周邊探查,他們一行人發現了更大數量。“是一個菌群,具體數量無法準確判斷,但估計不會少于幾百株。”
階段性調查結束后,他們開始拍攝照片、記錄環境、采集標本、丈量規格。回到研究所后,他們把相關資料傳給了上級研究部門,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美味齒菌。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藥用菌研究所副所長林文飛也確認了這種菌類為美味齒菌。他說,美味齒菌是一種優良野生食菌,屬外生菌根菌,與櫟、栗、榛等闊葉樹形成菌根,在省內還是有一定分布的,比如前段時間他曾在杭州和麗水也有過發現。“比較少見,而且像淳安這樣發現幾十上百株美味齒菌的情況的確少見。”
“美味齒菌在淳安第一次發現,讓人激動。”何次平說,該種菌類味道鮮美,有較大的使用價值,而且浙江省內還未見過相關報道。
千島湖獨特小氣候造就菌類傳奇
何次平是當地一個菌類科研項目的主要參與人,從2016年開始他就和調查團隊一起翻走山山水水。據了解,微生物研究所計劃通過四年時間,采集千島湖區野生菌類并制作標本,進行鑒定、分類、整理、研究等,摸清千島湖區野生菌類的家底,從而填補千島湖區菌類資源方面資料缺失的空白。“綜合各地的情況以及本地的氣候環境,我們估計千島湖可能存在過各種菌類1000種,通過兩年的調查,目前已經發現300余種。”他說,調查越深入,發現新品種的概率就越小。
盡管這樣,科研人員還是發現了不少驚喜。
2017年他們發現了黃裙竹蓀——有毒,但非常難以發現;他們發現了羊肚菌;他們還在當年7月發現了云南高山才有的干巴革菌——這是云南著名的野生可食用菌,其味十分鮮美,具有異香,生嘗微甘,報道僅見分布在云南海拔600~2500米的松林地上,淳安的發現是在云南省外的首次發現;更早前的2016年,他們還在林間發現了野生桑黃菌。
栽培野生桑黃菌,市價2000元/斤
淳安曾對動物和植物進行過大規模普查,相關資料也已經整理成冊,唯獨菌類沒有普查——何次平說,這也是他們進行山林調查的原因之一。
“菌類和植物、動物不一樣,它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相反它消化、吸收枯枝敗葉、動物排泄物等廢物。”何次平認為,調查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讓大眾受益——比如對野生菌的開發。
前文提到的桑黃菌就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野生菌,自2016年發現、菌株提取、分離、試栽后,桑黃菌人工栽培成功。“這種野生菌目前的市價約為2000元/斤。”他說,每一次的山林調查后,他們都會整理相關信息并匯總公布,包括如何識別可食用和有毒野生菌。“今年的材料正在編輯,主題是‘美味菌菇與養生’,希望通過這種形式的科普,能讓更多人認識及有效利用野生菌。”他說,研究所也會根據情況篩選幾個具有很高食藥用價值的野生菌株進行產業開發,讓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