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獲悉,河北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河北省11個國定貧困縣(市)和14個省定貧困縣(區)擬退出貧困縣序列進行了公示,平泉市經縣級申請、市級初審、省級驗收檢查評估,達到了貧困縣退出標準,擬按程序報國家審批,退出貧困縣序列。說到平泉市這幾年整縣脫貧攻堅奔小康戰役的關鍵點,平泉市市長曹佐金說,“平泉老鄉的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小小的蘑菇,得益于平泉發展蘑菇產業的‘三零模式’”。
食用菌一直是平泉市的一張亮麗名片。素有“通衢遼蒙、燕趙門楣”之稱的平泉市有林地面積259萬畝,其中有最適合食用菌生產的刺槐林55萬畝,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宜大力發展錯季食用菌生產。21世紀初,平泉縣成為全國四大食用菌主產區之一,是中國北方較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被稱為“中國食用菌之鄉”。
然而,讓小蘑菇真正成為平泉市產業脫貧頂梁柱的,是近年來平泉依托全產業鏈的食用菌產業,創造了“零投入生產、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三零”產業扶貧模式。僅2017年一年,平泉就建設食用菌等扶貧產業園區125個,發展庭院經濟3000余戶,產業帶動貧困戶覆蓋率達90%以上。自2012年到2017年底,平泉市累計實現93個貧困村出列、8.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8.1%下降到7.6%。
缺資金,沒技術,沒經驗,怕風險,戀故土,產業扶貧往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上述難題,平泉市的“三零模式”卻讓貧困戶實現了投入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零距離,小小菌傘讓貧困戶有了主心骨。
想種蘑菇沒本錢?
園區賒菌棒,“零成本”開展蘑菇種植。
在平泉市綠河食用菌產業園,八家村貧困戶劉彥龍正在領養的菌棚里采摘香菇,像這樣的菌棚他有兩個。那么,他當初沒投入一分錢的成本,是如何干起來的呢?
平泉市食用菌研究會是一家民營科研單位,卻具備了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發、人才培養一整條完整的科研產業鏈,對平泉市食用菌產業的科技貢獻率達到了70%。研究會還下設經濟實體希才應用菌科技發展公司,以及帶動貧困戶增收的載體平泉市興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曹佐金介紹,通過政府搭建的“政銀企戶保”融資平臺,支持每個貧困戶5萬元貸款入股園區,由園區負責還本付息,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每年分紅1萬元。扶持每戶產業發展資金1.2萬元,引導貧困戶參與經營或入股經營。該市財政根據園區帶動貧困戶數量,給予10萬元至30萬元基礎設施補貼,激勵園區帶貧扶貧。園區賒給每戶2萬個菌棒,并無償提供菌棚及配套設備。
“出完了第五茬菇,現在凈掙5萬了,我想著明年再多弄一個棚。”位于沙坨子村的“綠河”產業園,始終堅持為農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技術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務,經營食用菌、水果、蔬菜及園藝作物的種植技術研發、種植、銷售等。劉彥龍高興地說,他來園區種蘑菇,棚菇都是免費給的,水電費包括宿舍住的都是免費的,園區企業賒給他菌棒,并無償提供菌棚及配套設備,沒有后顧之憂,這讓他充滿干勁。
發展產業沒經驗?
菇棚技術都“現成”,農戶“零風險”安心搞生產。
通過“零成本投入”,劉彥龍擁有了自己的脫貧產業。可食用菌產業科技含量高,風險大,他能種好蘑菇嗎?
面對記者的疑問,劉彥龍說,他一進園區就簽訂了《領養領種協議》,他只干通風、澆水和采菇等低風險的工作。而園區負責產前菌棒生產、產中技術管制和產后產品銷售等環節,這個全產業鏈的“技術包辦”,讓千萬貧困群眾走上了種蘑菇的事業。
“我們貧困戶只需要專心生產,坐等拿錢。”在園區另一戶菇農大棚里,貧困戶王占成說:“我這個棚里有4.7萬袋菌棒,預計純收入10萬元以上。”他種的菇棚是“現成的”,園區里的水、電等設施也是“現成的”,技術問題有農牧局技術人員專人指導,“唯一需要花錢的是每袋2.8元的菌棒,還是先賒賬最后從銷售收入里扣除”。
“所有生產包括經營過程中的任何風險全部由我們企業來承擔。”綠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文秀說,“政府金融平臺,解決了我們企業融資問題,也解決了企業發展當中勞動用工問題,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來做好貧困戶菇農的問題。這對政府、企業、農戶等多方面來說,是一種互利共贏的局面。”
“貧困戶空手起步,零風險經營,我們來解決生產技術問題。”該市農牧局局長秦鳳彬說,全市農業技術干部積極行動起來,重點對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努力破解產業發展技術難題。經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桲欏樹社區農民楊建會,成為食用菌栽培技術“能人”,直接帶動3600多畝菌園發展。
由園區承擔產前投資、產中技術和產后銷售等環節的風險,而貧困戶只需負責生產管理工作。沒有后顧之憂地參與食用菌生產,這樣的模式怎能不吸引人?
故土難離咋賺錢?
出了社區門進園區門,菇農“零距離”就業全覆蓋。
記者打看菇農手里的《領養領種協議》,看到正如劉彥龍所言,不熟悉技術的貧困戶菇農,只需要干些體力或技術含量低的活兒,園區負責產前菌棒生產、產中技術把握和產后產品銷售等技術環節。根據協議,即使將來菇棚里的蘑菇有了什么問題和損失,園區不僅負責賠付,還要向貧困戶菇農支付給他們務工工資。
“我從家到菌棚只需要五分鐘。”劉彥龍說,園區建在了家門口兒,沿著這條“最熟悉的小路兒,來去都方便”。
與劉彥龍不同,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該市則按照“兩區同建”(即把食用菌園區和住宅區同時規劃、同步建設)思路,依托食用菌、設施菜、林果等縣域主導產業,把產業園區建在搬遷社區門口,把搬遷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產業覆蓋范圍,實現產業發展和農戶致富增收雙贏。目前“兩區同建”示范點達13個,配套建設產業園區30個,引導1.1萬人入駐園區就業。
“我以前也是貧困戶,現在一年工資保險全算上能拿4萬元。”食用菌加工車間裝袋女工李靖說,由于工廠化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的高效益農業生產,因此公司像她一樣的貧困戶還有100多個。據了解,全市有大型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5家,日產食用菌產品124.8噸,帶動了越來越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曹佐金說,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全市扶貧效果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脫貧致富產業,全年全市食用菌產量55萬多噸,產值55億元。“三零模式”食用菌園區已覆蓋全市19個鄉鎮、150個行政村,食用菌標準化基地面積達到6萬畝,10畝以上園區1500多個,為貧困戶提供了充足而便捷的脫貧致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