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貴州銅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高原香菇的滯銷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農民。食行生鮮通過全渠道可追溯的農產品營銷閉環,依托線上平臺“扶貧館”、線下社區智慧微菜場,以“商品代言”的推廣方式,讓銅仁滯銷的高原香菇一夜之間走上了蘇州市民的餐桌。
滯銷香菇成蘇城搶手貨
貴州銅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溫和濕潤,環境優越,是優質的蔬菜生產基地,然而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不發達的交通路網、單一的銷售渠道,致使優質的高原生鮮農產品長期滯銷。為有效實施精準扶貧,在蘇州市政府的指導下,食行生鮮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時間開啟了精準扶貧計劃。
3月9日,第一車來自貴州銅仁的8000斤高原香菇發車,3月17日,第二車9550斤再次發車。同時,食行生鮮聯合銅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精心籌備的“小公益,大奉獻,你領菜,我買單”活動也在火爆進行。很快,連續兩批農產品讓蘇州市民品嘗到了優質、安全的高原生鮮菜品,網上銷售供不應求。
線上線下打通供需渠道
近日,記者來到坐落在蘇州高新區的食行生鮮總部,據食行生鮮創始人、CEO張洪良介紹,食行生鮮的精準扶貧行動自去年9月份已經開始,他們在云南、貴州等貧困地區采購農產品已超20萬斤。今年1月5日“扶貧館”上線至今,“扶貧館”總銷量超55萬份,總銷售額超390萬元,單品共計38個,其中生鮮產品全部實現二維碼追溯。
他們緊抓蘇州市政府對口扶貧協作機遇,充分發揮食行生鮮線上、線下優勢,助力各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進入市場。通過可持續地將優質農產品輸送到更多城市居民的餐桌,可持續地讓貧困老百姓通過種植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來獲取收入,從而真正構建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訂單式農業優勢逐漸顯現
去年以來,食行生鮮利用多年摸索出的“冷庫+冷車+冷柜”全程冷鏈體系,“基地+溯源+檢測”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在政企合作過程中建立起“政府+企業+用戶”多方共贏受益的生態體系,不斷逆向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張洪良表示,訂單式農業可為當地輸送標準,促進上游供應鏈改革,對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進一步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而食行生鮮的精準扶貧計劃,正好與其商業模式無縫匹配。
2012年至今,食行生鮮已在蘇州、上海、無錫三地共開設2300多個社區智慧微菜場,服務160萬戶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