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部分地(市)的政策與措施
陜南秦巴山區。香菇產區主要包含商洛市、安康市、漢中市全境,以及寶雞市鳳縣、太白、眉縣等部分山區,大部分區域處于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區域內,存在污染隱患的工業項目幾乎都被關停,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政策得到了非常好的重視與落實,確保了本區域發展有機綠色食用菌產業的先決優勢。
陜南各地市政府均把食用菌產業列為特色優勢產業或重點發展農業產業,給予了多項扶持政策。商洛市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核桃、香菇、木耳等商洛特色農業“八大件”。各級政府把香菇生產列為設施蔬菜的主要內容,每畝補助4000元,同時把發展香菇生產列為重點項目給予資助。安康市政府將食用菌產業納入10萬畝蔬菜設施工程計劃項目,并將之列為安康市精準扶貧攻堅計劃重要發展產業,同時,食用菌產業被納入安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農科院“安康市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建設發展的八大產業中五個重點產業之一,享有這些產業對應的政策扶持條件。
陜南秦巴山區三地市按照“以轉變生產方式為核心,以推廣先進模式為重點,以生態、高效、循環經濟為根本要求”的總體思路,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技術培訓指導,技術標準化推進,培育龍頭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有力促進了香菇產業持續發展。為了使香菇生產持續、高效優質,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的產業化道路,近幾年,緊緊抓住依托龍頭企業,大力推進香菇集約化、標準化和工廠化生產,走企業盈利、農民增收、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運作模式,目前,三地市組建香菇專業合作社和公司200多個,省、市級科技示范園數十個,購置拌料、裝袋自動化生產線20多套。從2012年開始,整體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整縣環評,實現了香菇生產第三次升級。
商洛市近五年全市香菇種植規模:2012年1億袋,2013年1.2億袋,2014年1.2億袋,2015年1.3億袋,2016年1.38億袋。安康市“十二五”期間,每年維持在8000萬袋左右,香菇鮮品年總產量約為9.6萬噸,年產值達7億元以上。漢中市香菇是僅次于黑木耳的第二大食用菌產業,2015年香菇總產量統計為18040噸。其中寧強、西鄉、略陽是規模最大的三個縣區。
陜西省的關中渭北地區和陜北黃土高原的香菇產業發展歷程和蘋果產業的發展壯大息息相關。渭北的合陽、韓城、白水、澄城、蒲城、富平、洛川、彬縣、千陽等地開始推廣利用果樹修剪枝條栽培代料香菇(花菇)技術,并形成了一定規模,以合陽縣甘井鎮為例,該鎮確定的主導產業為蘋果,特色產業為香菇,目前,全鎮共有五個香菇種植村,成立了六個專業合作社,年制袋量達300萬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渭北香菇專業鎮。陜北的靖邊、榆陽區、安塞、寶塔區開始引進代料香菇栽培技術,也形成了一些香菇產業較為集中的地區。
貴州黟西南州、遵義、畢節和銅仁等市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遵義市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明確,用三年的時間,8縣3區市齊動員,力爭全市食用菌種植達3.6億棒(萬畝),產量21萬噸,產值30億。發展香菇、平菇、黑木耳、羊肚菌、猴頭菇、竹蓀、茶樹菇、秀珍菇、灰樹花、姬松茸,雙孢菇等食用菌,成為全國重要生產基地。全市食用菌產業三年累計帶動3.0萬貧困人口脫貧,人均增收3200元。
四川巴中市《農業產業扶貧專項2017年實施方案》明確,以連片扶貧開發區域及貧困村為重點,新建2萬畝茶葉、2萬畝巴藥、0.4萬畝食用菌。擴規提質發展特色種植業。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總體要求,深入實施核桃、茶葉、巴藥“三百”工程、銀耳倍增計劃、重點培育支持“巴食巴適”區域公用品牌及“巴中云頂”“通江銀耳”。
廣元市2016年食用菌種植規模達3.67億棒(袋),產量達3.6萬噸,產值達25.81億元。2017年全市預計發展各種食用菌3.7億棒(袋),產量可望達3.65萬噸,其中貧困村中規劃發展750萬棒(袋)。在現有原料林充足的情況下,若在貧困村中人均發展2500棒(袋),戶均發展10000棒(袋)木耳或香菇,將實現人均年增收4000元人民幣,戶均年增收15000余元人民幣。廣元市木質料食用菌總產量將超過2.8萬袋,產值有望突破15億元,帶動上萬戶農民脫貧致富。
吉林省延邊州“八山一水半草半田”,多山少地,無霜期短,農業發展受到局限。全省共有8個國定貧困縣,其中,延邊州占4個:汪清縣、安圖縣、和龍市和龍井市。在產業扶貧項目帶動下,黑木耳成為延邊產業脫貧的突破口。當地農民成為黑木耳產業發展最大的受益者,踏上了脫貧“淘金”的致富路。遍布全州的103個木耳標準化基地依靠專職的技術人員,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吸引農戶的加入。這些基地承擔了“周年生產技術”“小孔單片栽培示范技術”“立體吊袋栽培技術”“秸稈代替木屑技術”等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的試驗和示范任務達百項之多。通過基地所形成的規模化“集中生產、集中管理”,為新技術的推廣和大面積普及創造了條件,有效地帶動了產業和扶貧的有機結合。
(三)眾多縣(市)、鄉(鎮)和村莊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
湖北省南漳縣地處秦巴山系的東緣,林木資源豐富,海拔差異大,適宜絕大多數食用菌品種生長。素有“南(南漳)菇保(保康)耳”的美譽。目前,12個鎮區281個行政村114375戶,15000多戶涉足食用菌生產,已發展為年產值達16.5億元的“小菌大產業”。以香菇為主,面向市場需求選擇抗逆性強、優質高產、商品性好的品種,加工出口發展加快,年生產加工優質香菇2萬,年出口加工能力5.8億元。2017年預計生產加工出口食用菌4.5億元,占全縣出口總額的近一半,實現稅收約2000萬元。香菇、木耳等產品遠銷美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
湖北房縣依托豐富的耳菇林資源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八大產業之一,逐漸成為該縣農民脫貧致富首選產業,“房縣香菇”、“房縣黑木耳”品牌響,市場發育完善,龍頭企業多,產業鏈長,服務體系健全,袋料食用菌已成為該縣貧困戶快速脫貧致富的成熟產業。2015年該縣椴木食用菌達10萬架,袋料食用菌突破2000萬袋,預計可年產食用菌1.6萬噸,實現產值5.2億元。食用菌產業“園區+”扶貧模式成效顯著,在食用菌產業拉動下,有的村莊利用山林資源向園區供應菌材,戶平增收5000元以上;帶動農民就近打工1萬多人次。
內蒙古武川縣2015年發展食用菌大棚共有3348棚(半畝大),涉及六個鄉(鎮),十個村委會,受益農民4千戶,受益農民1萬人。食用菌主要產品有滑子菇、木耳、香菇、平菇、姬菇、雞腿菇等品種,主打產品為滑子菇、木耳、香菇。注冊了“塞上蒙菇”、“陰山蒙菇”商標。2016年,新建食用菌大棚3500個,新建菌棒生產線5條,建設速凍、保險庫一座,實現食用菌罐頭和食用菌休閑食品上市銷售。規劃到2017年底,全縣食用菌厚牆體溫室大棚達到10000棚,建成菌棒生產線10條,食用菌產量達到6萬噸,實現產值3億元,安排農村剩馀勞動力5000人以上,帶動農戶10000戶以上,建成品牌自主、質量安全、銷售暢通的北方食用菌大縣。
黑龍江省湯原縣積極發展木耳產業扶貧項目,建立了“兩戶用一棚,一棚帶兩戶,一棚扶兩戶”的扶貧聯結機制,放大“企業+基地+農戶”的牽動輻射效應。5年來,共投入資金2.65億元,建成了集食用菌研發、生產為一體的產業鏈。作為產業鏈的龍頭企業,亮子奔騰公司出售木耳菌包時,對貧困戶每包優惠0.2元,每年共計讓利50多萬元。波巴布公司制定了為貧困戶賒銷木耳菌包,收購時高于市場價10%回收木耳的扶貧措施,帶動3750戶農戶創業,解決了包括貧困農民4200人在內的6100多人的就業問題,全縣農民種植黑木耳年純收入1.2億元,每年農民在基地打工收入7500萬元,年增收合計1.95億元。僅發展黑木耳種植產業一項,全縣農民人均年增收1180元。
遼寧省清原縣,已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產業化格局,以新一輪發展熱潮朝著北方食用菌生產強縣邁進。目前,發展總量達到5000萬袋。建成60萬袋以上食用菌專業村34個,專業戶2500多戶,家庭農場3家;發展50畝以上食用菌小區50余處,成立食用菌合作社30個,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4600多人;食用菌年產量預計可達5萬噸,產值5億元,項目區內菇農人均增收2萬元。初步形成6個中部鄉鎮食用菌產業帶;建設食用菌菌包廠12家,食用菌加工企業2家,年加工量1600噸,年產值3200萬元;現有食用菌技術人員600多人,經紀人80人。
甘肅省民樂縣連續5年出臺扶持農業發展的1號文件,并從山東、江蘇、河南等地聘請專業技術員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真金白銀扶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在產業政策引領和園區的示范帶動下,全縣食用菌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從老式土棚到層架式大棚再到工廠化大棚,從單一的雙孢菇到姬菇、香菇、銀耳、木耳等等,經過不斷摸索,食用菌種植的方式越來越現代化,品種越來越繁多,規模也是越來越大。目前全縣共建成食用菌大棚3182座、工廠化食用菌大棚94棟,從事食用菌產業的農民人數達到8000多人,全縣食用菌年產值可達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以上
陜西省西鄉縣新建13個食用菌產業扶貧園,積極引進培育16家龍頭企業、35家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累計投入專項和整合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扶持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建成上百家食用菌生產集中示范點,相繼涌現出上千個種植大小戶,拉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縣流轉土地4000余畝,發展菇棚3000余畝;年產食用菌近4000萬袋,產量達4萬噸左右,實現利潤突破億元,帶動8000余人脫貧致富。
山西省交口縣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以點帶面,快速發展,成為帶動全縣農民脫貧增收奔小康的扶貧產業、朝陽產業、綠色產業。目前,全縣7個鄉鎮共種植香菇為主的食用菌930多萬棒,發展食用菌基地30個,涉及30個村、24個合作社,整個產業鏈帶動1000余戶農戶參與,吸納富余勞動力2000多人,全年生產各類菇900萬公斤左右,實現效益8000多萬元,從業農民戶均收入2-3萬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政府通過菌棒補貼、基礎設施(棚室、冷庫、烘干設備等)補助、金融貸款、技術服務、品牌認證補貼、開拓市場扶持、帶動榜樣獎補等扶持政策對公司、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予以扶持。企業(合作社)集中建設基地或園區,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由企業集中制作菌棒,集中建設菌棚,統一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服務,統一收購銷售。貧困戶從園區或基地認領菌棚和菌棒進行管理出菇,銷售后扣除菌棒投入成本與企業合理分配利潤,企業對貧困戶實行保底扶持。2017年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種植突破1500萬棒力爭達到2000萬棒,每個鄉鎮重點培育食用菌產業扶貧典型示范村2個以上。積極發展食用菌示范村達到50個,帶動農戶2500戶,貧困戶1500戶。
政府給予香菇菌棒18*55規格每棒補助2元,15*55規格的每棒補助1.75元;平菇每棒補助1.5元;其它類參照香菇菌棒折合,為了保證帶動面,明確個戶種植可享受政策規模3萬棒以內;本地企業、合作社以基地形式自養的,30萬棒以內可享受政策補助。企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種植或代養的,可享受建檔立卡貧困戶建設出菇棚同等補貼政策,及上架棚補助50元/平米,地栽棚補助25元/平米;同時為了鼓勵貧困戶發展,貧困戶建棚補助根據面積由最高每戶6千元提高到1萬元。外來企業帶動貧困戶種植或代養的不受數量限制。
河北省阜平縣把食用菌產業作為精準扶貧“一號”富民產業培育,探索出一條“政府+金融機構+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真正讓小蘑菇為廣大貧困群眾撐起了脫貧大“傘”。目前,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覆蓋13個鄉鎮96個行政村,培育8家龍頭企業,建成百畝以上園區54個,出菇棚4000余棟,輻射帶動農戶8650余戶,其中貧困戶3200戶,實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根據規劃,到2018年底,全縣13個鄉鎮香菇栽培面積達到3.2萬畝,栽培種植總量達到5億棒,總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建立起完善的食用菌產業體系,步入全國食用菌產業十強縣,輻射帶動全縣3.2萬農戶,其中貧困戶1.38萬戶,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一舉實現穩定脫貧奔小康。
河南泌陽縣,發掘食用菌種植傳統優勢,不斷擴寬產業扶貧之路。僅2016年,全縣就有1890戶4367人依托食用菌產業扶貧甩掉了“貧困帽”。 2016年,全縣共種植菌棒2.5億支,比2015年多0.2億支,產值由34億元增加到40億元,并帶動了餐飲、運輸等行業的發展,一年能為泌陽增收10多億元。”2017年,又將4680戶、16380人納入食用菌產業幫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