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縣地處太行山深山區、九山半水半分田,是紅色革命老區、國家級貧困縣。全縣209個行政村有164個是貧困村,有3.2萬貧困戶、5.66萬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29.56%。全縣城鄉人均年收入一萬余元,農民人均年收入5150元,有相當一批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貧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經濟條件差、思想觀念樸實保守。2015年在省市農業部門的幫助下,創新工作方法,用“八個一”指導食用菌產業率先發展示范,走上了一條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幫扶新路子。
一、制定一個科學完善的食用菌發展規劃
省市縣農業部門立足阜平縣氣候特點和自然稟賦,制定了《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將食用菌產業總體布局為“一核、四帶、百園覆蓋”,即天生橋核心區、沿溝域干道四條產業帶、星羅棋布覆蓋邊遠山區全部貧困村的百余個產業園。全方位提供技術支撐,建成“一會、兩組、十企、百社”服務體系,即縣食用菌協會、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十家以上龍頭企業、百余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以香菇為主,毛木耳為輔,兼顧發展秀珍菇、茶樹菇、靈芝等品種,突出錯季抓周年,分四個建設階段連續建設3年,總投資21.5億元,使全縣13個鄉鎮食用菌基地面積達到3.2萬畝,總棚數達5.4萬個,年栽培規模總量達4億棒,年產鮮菇達45萬噸,總產值達25億元以上。4萬貧困戶通過種菇、務工、入股分紅等形式全部參與到產業之中,戶均增收2.75萬元。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為阜縣食用菌產業向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周年化、現代化、產業化方向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出臺一套作用明顯的扶持政策
為加快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阜平縣制定了系列的財政扶持政策。一是對入駐基地(片區),農戶參與率達到80%以上且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的企業、合作社,水、電、路基礎設施免費配套。二是對年設計生產能力在1500萬棒,日生產5萬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廠給予全部資金投入40%的補貼。三是對基地(片區)內新建標準化冷庫,給予每平米150元的補貼。四是對高標準設施暖棚(要求冬季夜間溫度保持在10℃以上),給予每平米20元的補貼;鋼架結構的涼棚每平米補貼5元;林下小拱棚每平米補貼1元。五是按照菌袋栽培時間先后,給予每棒0.5元-0.3元不等的補貼,先栽多補。六是對種菇農民實行貸款貼息。種菇戶通過三戶聯保,無需抵押,由政府擔保,每戶可貸5-15萬元貼息貸款。同時由政府出資將企業和農戶的生產設施和出菇菌袋作為標的,買入金融保險,提高抗風險能力。七是對精深加工企業從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較大優惠,吸引企業來阜平投資發展。通過落實上述政策,財政需累計投入5億元。從2015來的實施情況看,扶持政策發揮了較好地扶持、引導作用。
三、組建一支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隊伍
為確保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阜平縣聘請專家成立了發展食用菌產業專家委員會(小組)和阜縣食用菌產業專家組,做好產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工作。特聘其中5名理論功底深、實操能力強的專家常駐縣域做好每一步產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培訓指導、關鍵問題解決等工作。一期栽培100萬袋左右的園區,由政府出資聘請一名經驗豐富的技術員,逐棚逐戶,手把手教菇農栽培管理。在此基礎上,由縣財政出資2000萬元設立科研基金,且每年再拿出全縣財政收入的1%充實到該基金,成立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從菌種選育、設施設備、栽培基料、栽培技術、精深加工、文化餐飲六方面,聘用全國各地優秀專家擔任崗位研究員,開發、引進、推廣創新技術,培養當地技術人員,引領全縣食用菌產業創新發展,將阜平縣建成食用菌產業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示范縣,力爭使主栽食用菌品種位居全國單產最高、質量最高、效益最好。
四、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
從北京市和我省平泉縣、辛集市、易縣、涿州市、寧晉縣、遵化市等地引進10家龍頭企業落戶阜平縣,單獨或與阜平縣的企業共同注冊成立了公司,輻射帶動天生橋、城關鎮、城南莊等區域食用菌產業發展。10家企業已全部完成了工商注冊,9家已開始或完成了廠區建設,7家已達到日產5萬菌袋以上的生能力產。這些企業從事食用菌行業多年,是食用菌行業的“運動健將”,有成熟的技術、經營、銷售團隊,有各自穩定的銷售渠道,始終將菇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地保護菇農種菇的積極性,帶動菇農發展好食用菌產業。
五、形成一套詳實可行的質量標準體系
為將阜平食用菌打造成安全優質、放心高檔的綠色有機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打開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按照綠色、有機、GAP認證管理和出口基地備案要求,制定了一套食用菌質量標準技術體系,細化食用菌生產環境、栽培基料、設施設備、人員條件、生產技術規程、質量標準、采摘分級、包裝儲運、生產管理、生產檔案等各個環節生產操作流程,由阜平縣食用菌協會推廣至縣內企業、園區合作社,按照統一質量標準技術體系進行生產管理,確保產品質量,統一打造阜平食用菌綠色品牌。建立健全質量追溯體系,每個基地設立一個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描可追溯食用菌生產、銷售信息。鼓勵企業或合作社開展綠色、有機或GAP認證,有出口能力的開展出口基地備案認證,為品牌營銷創造條件。
六、建立了一套兼顧各方的食用菌產業經營模式
探索建立“六位一體、六統一分”食用菌產業經營模式,即“政府+金融+科研+龍頭+園區+農戶”形成一個利益整體,由企業統一建棚、統一品種、統一制袋、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農戶分戶栽培管理,兼顧各方,效益互補,提高了食用菌產業的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六位一體”是由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服務機構、農民群眾組成,依托生產基地形成緊密型的利益聯合體。企業或合作社負責菌棒生產、技術指導和產品營銷。政府負責協調相關部門做好政策、資金、項目等相關服務保障工作。金融機構負責引進各類金融和社會資本,增強發展動力。基地負責統一規劃食用菌生產布局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標準化現代農業園區。農戶負責食用菌生產和管理,與企業進行訂單合作,實現勤勞致富。
七、實施了一套精準脫貧的科學機制
研究實施了四種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全縣貧困農戶脫貧全覆蓋。一是“小老板”機制。對于思想開放認識高的貧困戶,通過三戶聯保、政府擔保,一戶貸款5-15萬元,建設2-3個出菇棚、栽培管理2-4萬袋,與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年創效益5-10萬元,自己當小老板,實現脫貧致富。二是農企合作機制。對于思想保守的貧困戶,采取兩種方式與企業合作。一種是企業出資建棚,農戶生產管理,菌棒生產與出菇成本和收益,由企業與農戶各占50%;另一種農戶每戶貸款5萬元與企業合作生產,企業按每棒0.8元的管理成本按月給農戶發工資,并負責按期還本付息。每個農戶管理一個棚7個月,最低可收入2萬元,較好地解決了思想保守農戶愿種菇的問題。三是入股分紅機制。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由縣金融擔保公司擔保一戶貸款5萬元,交給企業由企業還本付息,每戶每年可保底分紅3000元,其土地每年每畝可得租金1000元,解決了沒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收入問題。四是促農就業機制。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約需要30-50個固定工,生產旺季時需300多工人,當地貧困群眾經培訓,有相當一部分轉變為產業工人。
八、構建了一個高效實用的產業融合體系
一是統一品牌。初步擬定以“老鄉菇”為全縣食用菌統一品牌,聘請一流傳媒公司包裝設計、宣傳造勢、營銷推介,積極創建馳名商標,打開市場銷路。二是強化宣傳。建立阜平縣食用菌網站--“老鄉菇網”,由縣食用菌辦公室負責網站建設運營。全方位展示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的質量技術水平和發展動態,讓世界了解阜平食用菌,提高阜平食用菌品牌知名度。三是增強實力。組建成立阜平縣老鄉菇股份有限公司,按現代企業運營管理模式經營管理。依托“老鄉菇”品牌,從事融資、研發、生產、銷售等業務,增強企業實力,擴大食用菌定價話語權。四是加大支持。利用省支持的500萬元農產品初加工項目資金,支持2016年5月1日前出菇的園區合作社,建設一座5噸多功能烘干窯和庫容量為800噸的食用菌保鮮庫以及配套分揀包裝車間和成品庫。通過QS認證的每個再一次性補助5萬元。推廣使用的罐充惰性氣體保鮮包裝機,每臺由縣補助50%,每個企業補助3臺。五是政策扶持。出臺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或國際先進工藝技術,培育發展大型龍頭加工企業,推行食用菌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已開多種食用菌休閑食品、深加工原料,后期可逐步開保健品等高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