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水城縣蟠龍鎮院壩村的真實寫照。今年5月份以來,中國科學院派駐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院壩村黨委第一書記韓力結合院壩村山多、樹多、耕地少的特點,經過科學技術研究,先后種植了名貴菌類黑松露、云茸,以“長短結合”,在治理荒山、石漠化的同時,更有助于院壩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長”:周期長,收益高
“你看,這就是黑松露的樹苗,剛開始種才有幾十公分高,才過幾個月就長高了一大截。”來到院壩村一座山下,韓力指著眼前的樹苗告訴記者,在幾個月前,這座山還只是一座荒山,而今卻被村民們命名為“寶露山”。 今年5月份,中國科學院為院壩村提供了扶貧資金,韓力根據院壩村的實際情況和氣候、土壤等特點,開始著手實施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項目——《名貴菌類原生態種植暨石漠化荒山治理項目》。
“我們將這座山上的土壤、巖石、水都進行了充分的化驗,研究證明這里很適合種植黑松露,黑松露的身價與魚子醬、鵝肝醬等高級美食并列。它的生長條件比較苛刻,種下黑松露樹苗3年以后可以結黑松露,但是其產量非常稀少,每株樹苗的黑松露產量從幾十克到幾百克不等,所以它價格相當昂貴,新鮮的黑松露銷售額達2000元/斤以上。”韓力介紹,除了經濟效益高,因為黑松露樹苗都是種在石頭縫里,樹苗長大后,它的根部會包裹住巖石,還大大有利于石漠化荒山的治理。等上面的樹長大了,下面長出了松露,荒山不僅變為青山,更可以變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壯大村集體經濟。
目前,山上一共種植了500余株黑松露樹苗。“一年種植終身受益”,村民對這個科技項目都非常感興趣,也很支持,因此把曾經的這座荒山命名為“寶露山”。
“短”:周期短,見效快
長期扶貧項目的周期較長,見效慢。為了彌補這個缺點,今年6月底,韓力又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購買了云茸的菌種,將菌種種植在4畝土地里進行原生態種植。自8月底以來,云茸就已經喜獲豐收了。
云茸學名大球蓋菇,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培育的菌類新品種,該品種具有產量高、栽培簡易、市場價格好等優點。云茸屬珍稀品種,因其外表酷似名貴野生食用菌松茸而得名,目前的種植面積有限,市場需求和潛力巨大。在院壩村的“云茸種植示范基地”里,眼前是一片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看著這些“荒地”,你可能不會想到,扒開這些雜草,里面可是大有文章。“這是6月份種植的,現在已經出菇近兩個月了,都還在不停地出,這是一個很好的短期扶貧項目,每畝產2000斤左右。”采下一朵拳頭般大的云茸,色澤鮮艷誘人。
據韓力介紹,云茸不同于其它食用菌,可直接利用生料基料發酵,在農田、果園、林地等野外條件下進行栽培,生產的食用菌具有自然、生態的特點,品質與口感較好。而且,該生態栽培模式,在生產食用菌的同時,將鋸末、秸稈、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還田,3個月可見效,一年可以種兩季,不用搭建大棚,原生態種植,對土壤的持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具有很強的經濟效益,被譽為“具有長期效應的短期項目”。
云茸原本是需要3個月的生長期,但是由于院壩村的土壤、氣候、雨水等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經過56天的管護和生長,于8月底,長出了第一批云茸蘑菇,所出的云茸最多的一天出菇120多斤。由于生長條件較好,此次出菇的期限也由原本的1個月持續了到現在近2個月,零售價格為28元/斤。
目前,院壩村的4畝云茸已經試種成功,所產的云茸主供市內大型餐館、單位食堂,市民若需購買,10斤以上即可免費送貨。
據了解,“云茸種植示范基地”由院壩村黨委牽頭,黨建引領促脫貧,一名返鄉農民工帶領8個貧困戶具體落實,覆蓋21人。分紅模式以“541形式”,合作社占5成,貧困戶占4成,村集體占1成。村民們都表示,這一科技扶貧產業讓院壩村空閑的山地出“金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