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溪區久安鄉著手打造繼“茶產業”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林下食用菌,推動綠色農產品實現“泉涌”發展,通過產業帶動助推“高一格”脫貧。
久安鄉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中,通過“領導帶動、部門聯動、干部行動”的工作模式,由鄉領導、包村部門、村干事協作制定“一村一策”,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幫助農戶增收致富。經過5年的努力,久安鄉完成了從挖煤的“黑色經濟”到種茶“綠色經濟”的轉變,把過去的“煤山”改造成“茶山”,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金山”。如今的久安鄉森林覆蓋面積已達52.6%,被國務院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稱號,久安的“古茶樹與茶文化系統”被農業部評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鄉三分之二的農戶從事茶產業相關工作,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9年的3150元躍升至2016年的12354元。
今年,為了讓“百姓富、生態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久安鄉又結合全鄉山林茂密,水源豐富,土質優良、適宜農作物生長等自然生態特點,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將生態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選定了以打通村為試點的“林下食用菌產業”作為第二大扶貧產業來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困難群眾致富。
地處久安南面的打通村,位于二環林帶范圍,屬阿哈湖二類水源保護區,現有林地5000多畝,經專家論證,可用于菌類種植的林地約2000畝。自2015年以來,該村陸續試種了11100余個菌包,包括平菇、鮑魚菇、猴頭菇等品種。據介紹,打通村的菌包原材料采取稻草、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菌包廢棄后還可以轉化為生物肥料被再次利用,避免了以往田間地頭焚燒秸稈而產生的空氣污染。目前,林下食用菌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已初獲成功,僅猴頭菇種植已達2萬棒。
為提高當地農戶的食用菌種植技術,久安鄉于8月24日,組織鄉、村兩級干部,種茶能手,部分農戶及低收入困難戶70余人開展林下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培訓中,貴州大學食用菌專家徐彥軍教授結合久安鄉實際,著重進行猴頭菇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培訓。
據悉,近年來,為大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增加綠色產品供給,讓群眾享有更多改革紅利,花溪區在抓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中,結合扶貧攻堅“大比武”工作的安排部署,提出了“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發展戰略,通過轄區各鄉鎮特色優勢產業的大發展,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升級版。
到今年底,久安鄉種植的猴頭菇可達5萬棒,預計產量3萬斤左右,預計產值近100萬元。下一步,該鄉還將深挖優勢資源和隱藏資源,在全鄉推廣以猴頭菇為代表的林下食用菌種植,積極探索低收入困難戶入股參與食用菌種植的模式,依托貴陽石板農產品物流園和電商平臺,讓食用菌產業助推低收入困難戶“高一格”脫貧的同時,給當地群眾帶來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