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張北縣郝家營鄉把壩上的“冷”看成了一種資源,把棚室經濟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將食用菌產業與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戶有效對接,創新推出了“六位一體、六統一分”食用菌產業扶貧模式,帶動了一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壩上貧困地區因地制宜推進精準扶貧趟出一條好路子。
創新模式 種植戶吃了定心丸
走進郝家營鄉王利、張美英夫婦的食用菌大棚。一層層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蘑菇升柄展傘,一陣陣菌香沁人心脾。
“我們在園區包了9個大棚,預計年純收入能達到10萬元。”提起種植食用菌,夫妻倆都樂得合不攏嘴:“種植食用菌讓咱老百姓富起來,園區技術人員免費上門傳授種植技術和管理知識,降低了種植風險,給咱種植戶吃了定心丸,生產出來的食用菌都成了‘搶手貨’。”
郝家營鄉食用菌起步早,基礎好,部分村過去有過種植食用菌的經驗。通過以千畝食用菌產業扶貧園區為載體,由興農食用菌合作社、英利種植合作社兩個合作社牽頭流轉土地,統一建設大棚,綠建公司生產菌棒,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種植,按照 “121162”(1戶貧困戶,2個勞動力,管理1個棚,栽培1萬袋食用菌棒,6個月精心管理,實現純收入2萬元)的模式,帶領貧困戶依托食用菌產業脫貧致富,形成了成熟規范的“六位一體”、“六統一分”產業扶貧模式,在產業培育、快速扶貧上取得明顯成效。
有效推動為產業扶貧探路
通過先后引進河北綠健食用菌、河北中品新能源和河北樂民食用菌三家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食用菌產業培育的龍頭企業,實施菌棚到戶、菌種到戶、技術到戶和收購到戶的引領服務,有力地激發了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性。目前,為農戶提供菌棚360個,成功帶領四圍子村、新地房村等四個村360農戶發展起食用菌產業,成為了產業扶貧新模式的探路者。
2016年,針對“三無戶”無能力參與生產的實際,該鄉進一步調整經營管理模式,由興農食用菌合作社、英利種植專業合作社兩個合作社牽頭建棚、具體經營,綠健食用菌公司生產提供菌棒,鄉政府、村委會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帶資入社,年終按入社資金分紅,貧困戶不承擔風險,合作社保證在領取扶貧補貼資金一年后每年給貧困戶返還股金1200元,每年分紅不低于當年剩余本金總額的10%,連續5年本金全部返還給乙方, 分紅總額不低于1800元。 兩個合作社對接察汗囫圇、四圍子、盤城營、西高廟、新地房五個貧困村, 共計317戶貧困戶。2016年,每戶增收1800元。
企業免費提供菌棚給農戶,并在經營上全面推行 “聯產承包責任制”,便于農民自主經營,調動了農戶積極參與。菌棚建設、原料供應等前期投資由企業負擔,在蘑菇銷售后按協議結算,經營期間農民只需出工。農企合作完全按照協議執行,同時鄉村負責協調、指導和監督,保證了雙方合作關系的穩固性。
科技支撐 精準扶貧的“加速器”
在多個部門的幫助下,食用菌產業得以順利發展。綠健食用菌企業這一產業龍頭列為中國農大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和河北師大生命科學院科研基地后,借助科研院校的現代技術,提純復壯了香菇、平菇、雙孢菇、 茶樹菇等10多個優質菌種,引進推廣了食用菌生產周期、栽培設施等關鍵栽培技術,為產業壯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成立興農食用菌合作社和英利種植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其聯系部門、企業和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切實服務和指導食用菌產業進戶入村、發展壯大。
不僅農民脫貧致富上見到實效,還帶動了河北綠健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迅速得到發展,目前有各類發菌出菇棚100座、 廠房3000平米,先進生產線6條,具有年產優質原種50萬瓶、栽培種150萬瓶、出菇菌棒300萬棒的生產能力,被納入了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并成為我省唯一一家獲得食用菌菌種擴繁許可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