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吳清平院士承擔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食用菌等特產資源高效生產與深加工關鍵技術與產品”的子課題“食用菌精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在昆明順利通過了專家組驗收。
該課題在全國范圍開展野生食用菌資源調查和菌種分離,累計得到普通標本18816份,活體標本19597份,野生食藥用菌菌株7904株,完成5860株菌株的ITS測序,建成了全國野生食用菌分布數據庫、標本庫、活體組織庫、菌種資源庫以及基因庫。通過三年的努力,科研人員馴化野生食用菌菌株超過1000余株,有164株獲得子實體;選育出靈芝、杏鮑菇、白靈菇等適合工廠化周年栽培的優良珍稀新菌株,高溫金針菇和低溫靈芝等節能新品種;獲得杏鮑菇等7個品種的食用菌精準化栽培技術參數,開發出新的環保型栽培基質。
在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首次發現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中由單增李斯特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嚴重污染問題,并研發出高通量快速檢測和高效控制技術,通過溯源和追蹤,有效消除了污染源,保障了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產品的食品安全。
該課題還成功研發出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環境智能監控系統,建立了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數據多元統計分析平臺,研制出食用菌工廠化遠程監控和跟蹤追溯系統及遠程專家會診系統,建成日產0.5噸和1.5噸的食用菌精準化栽培試驗示范基地2個,篩選出節能菌種和研制出節能設備(系統)實現了食用菌工廠化節能減排。目前,該成果已在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食用菌企業應用,累計生產約15000萬瓶(袋),示范面積約380萬平方米,平均能耗降低10%以上,產量產值增加15%以上,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專家組對該課題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通過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在行業內成功推廣新菌種和精準化生產技術,推動了我國多品種食用菌精準化生產的發展,豐富了食用菌市場的品種,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生產能耗,提高了凈產出和效益,促進了我國食用菌精準工廠化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萍疾哭r村科技司原司長胡京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科技教育部部長沈青對我國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庫的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一原始創新工作將是“十三五”食用菌產業鏈延伸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