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林下大量閑置的土地能不能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8月13日,廊坊市農林科學院承擔的“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通過省科技成果鑒定,為充分利用林下閑置土地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筆者在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陳辛莊村看到,茂密的速生豐產林下,地上是排列得整整齊齊的食用菌菌棒。每個菌棒上,都生長著又肥又大的黃背木耳,農民董振海正和家人一起采摘木耳。
“我一共在10畝林地上搞了食用菌栽培,每畝地1萬個菌棒,現在已經采了兩茬木耳。看樣子還能采兩茬,每個菌棒的純收入應該超過一塊錢,每畝地純收入1萬多元。”談起自己在林下種植食用菌的好收成,董振海滿臉喜悅。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林業得到迅猛發展。隨著大部分人工林開始郁閉,造林初期推行的林農套種模式不再適用,大量林下土地出現閑置,在林木采收之前不再產生任何收益。林下大量閑置的土地資源還能不能“生金產銀”?2002年起,廊坊市農林科學院設立了“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課題,并開展了系列研究、試驗。
廊坊市農林科學院院長王恭?告訴我們,他們之所以選擇在林下栽培食用菌試驗,主要考慮的是郁閉的林地內空氣濕度大、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富含豐富的氧氣,非常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同時食用菌生長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在一定范圍內可以使林木光合作用加強,促進林木后期生長。在林下種植食用菌,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又可以實現林菌互相促進生長,一舉兩得。
據了解,經過3年多的試驗示范,這項技術成果不僅在廊坊的永清、固安等地推廣,還被應用到北京的許多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