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縣地處桂東北著名的“湘桂走廊”,屬嶺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9℃,年降雨量1400- 1600mm,年平均日照1569小時,農業人口69.8萬,耕地4.67萬公頃,食用菌。
全州縣食用菌生產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生產蘑菇出口,1974年至1983年間,由外貿組織,全縣每年生產鹽水菇200噸出口, 1984年至1988年與湖南邵陽灌頭廠發展訂單農業,每年生產蘑菇300噸銷售給灌頭廠,1989年蘑菇生產面積達10萬平方米,產量800多噸, 1990年后,由于受學潮影響,蘑菇銷路不暢,產量大幅減少,蘑菇生產也就慢慢放棄了。2003年,在縣委、縣政府以及農業部門的引導下,全州食用菌生產開始起步,2004年4月,紹水鎮等地的食用菌種植戶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全州縣食用菌協會,協會在良種推廣、生產管理、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等方面規范引導,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大發展。在協會的影響下,全州縣食用菌產業獲得長足的發展,當年生產面積58萬平方米,總產量0.43萬噸,產值1075萬元。到 2006年,全縣食用菌生產面積160萬平方米,總產量1.58萬噸,總產值9549萬元。
為抓好示范帶動,2005年,縣農業局和紹水鎮人民政府在紹水鎮五里塘建起了面積5萬平方米的高標準食用菌科技示范園,該基地占地面積53畝,共建設100個大棚,總面積5萬平方米,對我縣食用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起到了積極的科技示范作用。
全縣食用菌生產經過四年跨越式的發展,今年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已達510萬平方米,其中夏季反季節食用菌生產面積達10萬平方米,種植品種有雙孢蘑菇、平菇、香菇、金針菇、茶新菇、杏鮑菇、秀珍菇、雞腿菇、竹蓀等10多個品種,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紹水、咸水、才灣、鳳凰、龍水、大西江、永歲、全州鎮等鄉(鎮),其它鄉鎮也有零星種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季開發才灣天湖山上種植的反季節菇受到區、市各級領導的肯定和一致好評。
我縣發展食用菌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除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外,大面積的冬閑田及豐富的秸桿資源、富余勞動力等也是其它地方無可比擬的,其種植時間,比桂南一帶的食用菌早約15天,即采用簡易的“三避”技術種植的蘑菇在10月中下旬即開始出菇,可采收到第二年的4月份,不影響第二年的水稻雙季生產。
產業的興起也帶動了市場的繁榮,目前,落戶全州縣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已達5家,中小型的個體食用菌加工達到了60多家,全州縣已成為廣西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之一,并被自治區列入全區食用菌生產大縣行列,食用菌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與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全州農業也走出了一條種養“雙贏”的 “稻――燈――魚(鴨)――菇”生態、循環農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