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記者在盧氏縣官坡鎮采訪,看到深山農民都在忙著采摘香菇。家家戶戶院里的黑色遮陽棚下,一排排代料香菇像躺在架上的胖娃娃,滿身長著了香丁菇花。菇農們以飛快的速度采摘著,不到半個小時,就有一筐香菇下架。看著他們喜氣洋洋的表情,記者也為他們豐碩的收獲而高興。
近年來,盧氏縣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食用菌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全縣已有3.4萬戶11.2萬人從事食用菌生產,占全縣總人口的1/3。尤其是在資源豐富的西南山區,幾乎家家戶戶發展食用菌項目,使食用菌生產與煙葉生產成為一個良性經濟鏈條,拉動了全縣的經濟發展,而食用菌一項,就占據全縣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該縣食用菌辦公室的同志告訴記者,盧氏縣氣候適宜,資源豐富,陽光與雨水分配均勻,非常適合食用菌的生長。縣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引導農民利用樹枝、樹葉和秸稈代替段木發展食用菌產業,取得了成功。近年來,菇農們不斷提高栽培技術,加之市場看好,以代料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一條便捷之路。
官坡鎮上川村是西南山上百個深山村之一,記者一進到村里就看到,每戶菇農的院里都晾曬著剛剛采摘下來的香菇。這些香菇,菇形圓、菇肉厚、菇色鮮,全是上等品種。菇農成書德正在香菇棚中采摘香菇,看到記者到來,便滔滔不絕地說起栽培香菇的好處來。他掰著指頭給我們算賬:“發展代料香菇好啊,每袋香菇的成本在2元左右,在一年半的生長期內,可以采摘四五茬,收獲干香菇三四兩,現在市場價在20元左右,每袋可收入六七元錢,利潤基本上是一兩倍,很劃算的。”成書德還介紹說,在他們村,有98%的村民熟練掌握了食用菌生產技術,僅這項產業就占全村年均純收入的71%。
官坡鎮為了方便菇農賣菇,擴大食用菌的流通領域,不失時機地在上川村與竹園村的接合部廟臺小鎮上建了一個豫西食用菌批發市場。市場一經打開,全國各地的商戶便紛紛進駐,這里便成了全國性的食用菌批發集散地,給當地菇農出售香菇帶來了方便。一位姓鄭的福建老板正在忙著收購,看到我們走來,便興奮地指著一筐筐剛收上來的香菇說:“今年這兒的香菇大豐收,忙得我收了幾天幾夜也顧不過來。這不,再過幾天,這些香菇就運到了福建、安徽和上海等地!”
一邊是菇農們在遮陽棚下忙碌收獲,一邊是市場老板論斤論質收購,秋末的深山人可謂兩頭忙。看著他們殷實地忙活著,再看看山腳下一排排小洋樓,記者看出了一條山區農村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