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高淳縣是全國知名的食用菌生產地。隨著食用菌產業的迅速壯大,當地的秸稈命運也發生了變化。
秸稈不燒拿去賣。去年,高淳縣種植雙孢蘑菇3500萬平方尺,珍稀菇3200萬袋。這么大的種植規模讓食用菌變成了"大胃王",需要"吃進"大量培養料。其中,雙孢蘑菇每萬平方米消耗稻草 25噸,生產金針菇、茶薪菇等珍稀菇的標準廠房,每幢2800平方米,每天消耗棉籽殼2噸、麥麩2噸、玉米芯1噸。很快,秸稈在當地變得緊俏起來,專門的收購服務隊也冒了出來,他們直接到田間地頭收購秸稈,既方便了農民,又搶到了生意。據統計,2006年高淳縣食用菌消化稻草、油菜秸稈、棉籽殼等 10.35萬噸,約占該縣秸稈總量的40%。焚燒秸稈,在當地農民眼中等于在燒錢。
養肥了蘑菇再還田。農作物秸稈被生產成食用菌培養料,養肥了食用菌,剩余的菌渣廢料若隨意丟棄堆放,將會污染環境,成為新的農村公害之一。按高淳縣目前食用菌的生產規模,大約每年可產生數萬噸菌渣廢料。高淳人開動腦筋,將菌渣廢料加工成生物有機肥和牲畜飼料,熟料的下腳料則成為返田肥地的肥料,為大量的菌渣找到了去處。其中,每1萬平方米的金針菇渣,每天可再生產牲畜飼料和有機肥料6噸。
秸稈育菇,蘑菇賣錢,菇渣還田或用來生產菌糠飼料、菌糠肥料。高淳的食用菌產業,為農業領域循環經濟的推進做了一個漂亮的注腳。 (曾力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