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寧縣把黑木耳產業當作龍頭產業來抓,采取了多項措施,大力發展該產業,使全縣黑木耳產業獲得較大的發展。據統計,該縣2007年發展黑木耳達4.42億袋,種植戶達1.3萬戶,從業人員高達2.8萬人。預計產量將達到21.7萬噸,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可實現產值5.5億元,拉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以上。
為保證黑木耳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東寧縣制定了“控制總量、保證質量、提高效益的發展原則”。并對黑木耳產業積極給予政策傾斜,在市場培育、園區建設、技術推廣、產業服務等方面提供扶持和保障;各鎮村為耳農用地、用水、用電等需求多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
為充分發揮市場的龍頭牽動輻射作用,東寧縣在綏陽鎮建設了全國最大的黑木耳專業市場。該市場占地6萬多平方米,東寧縣政府給予匹配資金、提供優惠政策。2002年以來累計投資2200多萬元,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培育市場主體、強化集散功能,拉動了東寧縣乃至周邊廣大地區黑木耳產業的發展。目前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已經有經紀人1000多人,營銷網絡覆蓋東北三省和北京、天津、山東、浙江、福建等地,產品遠銷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及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06年,市場實現交易量35萬噸(折合干品2.5萬噸)、交易額10億元,成為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標準化市場和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
為提高黑木耳產業的科技水平,2006年,東寧縣投資300萬元新建了食用菌研究所,與黑龍江省科學院合作,自主研發菌種,9809、東a1號等10多個高產、抗逆性強的黑木耳新品種,已經成為該縣的主要菌種。還新建了一級菌種廠,生產能力基本上能夠滿足耳農的菌種要求;在6個黑木耳專業村建設了自動化菌包廠,現已全面投入使用,集約化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減輕了耳農的勞動強度,同時也緩解了該縣黑木耳生產季節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此外,東寧縣還始終堅持引進新技術。三年來,先后組織技術人員10余批次到國內外食用菌生產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先進技術。到目前,網架晾曬、室內催芽、小孔栽培等10多項新的種植技術已在全縣廣泛運用。其中,采用小孔栽培技術的黑木耳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質量明顯提高,廣受市場歡迎,每斤的銷售價格增加3.5元。
東寧縣對黑木耳生產的標準化進程也同樣高度重視。五年來先后制定了《黑木耳栽培技術》《袋栽木耳標準化種植技術》《無公害黑木耳生產規程》等規范化技術規程,印成小冊子在全縣廣為發放,并由食用菌技術推廣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在全縣辦班培訓和入村入戶指導,確保技術標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該縣的黑木耳栽培技術標準已經升格為全牡丹江市的技術標準,并在全省廣大地區得到認可和推廣。目前,在東寧全縣各鄉鎮都建有標準化示范區,其中東寧鎮大城子示范區為全縣示范區,占地面積25公頃,擺菌300萬袋,在全縣有效的發揮了示范作用。
據悉,2005年以來,東寧縣先后被農業部和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無公害黑木耳生產示范縣”、“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縣”等榮譽稱號。目前全縣102個行政村有99個發展黑木耳產業,其中人均黑木耳純收入突破萬元的村就有2個,突破8000元的村有5個,突破6000元的村有9個,突破5000元的村有23個,黑木耳已經成為東寧縣農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支柱產業。